健康養身★男女承受壓力程度大不同 性別差異背景因素應列入考量

男女承受壓力程度大不同 性別差異背景因素應列入考量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你是否有女性比男性更脆弱、心理復原力較差的刻板印象?真的是性別造成的影響嗎?根據1篇發表於2021年12月《臨床精神病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從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的篩檢中,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與壓力相關的心理後遺症(Stress-Related Psychological Sequelae , SRPS),例如重度憂鬱症(MDD)、廣泛性焦慮症(GAD)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但是,當影響性別差異的背景相關因素列入考量,性別與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的關聯性不再顯著。正值38國際婦女節之際,關懷身邊女性親友們的心理健康,幫助她們覺察壓力源並給予協助!


國外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壓力? 第1線照顧者女性居多


研究者於2020年4月至5月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透過電子郵件向紐約市西奈山醫院第1線健康照顧者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360份。其中有2579位填答者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直接照顧者,因此其資料被納入分析。研究者使用《患者健康問卷》、《焦慮自我評估表》、《簡短版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量表》篩選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分析其與性別的關聯性以及可能的中介因素。


填答者以年齡小於35歲(54.6%)和35歲以上(45.4%)的第1線健康照顧者組成,其中女性居多(73.6%),結果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出現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當研究者將間接影響因素列入分析後,例如:疫情前的倦怠等「背景壓力源」及疫情期間照顧孩童/依賴者等「指標壓力源」,性別的影響則不再顯著。整體來說,新冠肺炎相關顧慮因素所造成的間接影響,佔了以性別預測可能的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總影響力的77.1%


女性家庭責任壓力最容易被忽略 適時給予幫助降低心理負擔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說明,上述研究探討性別是否與心理復原力具有顯著相關,若未能針對與影響心理復原力相關的背景因素進行合理的調整,研究結果常會導致我們產生女性較男性更脆弱且心理復原力較差的刻板印象。這份以Covid-19大流行期間針對紐約市西奈山醫院第一線健康照顧者的研究,正好提出科學的佐證,由此一研究給予大家很好的提醒,我們在生活中可從旁覺察身邊婦女的壓力源並給予協助,特別是常被賦予較男性存有家庭小孩照顧責任的婦女同胞,建議男性應該要多支持與包容自己的另一伴,有助於維持女性的心理健康,共創幸福美滿的生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研究中所提到的間接影響因素,往往是最容易被女性本身所忽略的壓力,例如:孩子的教育規劃、家庭活動安排、家庭關係促進,如何讓親子間互動更密切、有良好的溝通…等,這類隱形的家務壓力,無時無刻存在女性照顧者心中,形成一種持續累積的腦力精神負荷,容易讓女性心力交瘁。戴主任提醒,女性應避免壓力而陷入憂鬱與焦慮,建議時時覺察自己的壓力狀態,除了可以透過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定期進行情緒與壓力檢測,平時也能透過身體狀態瞭解自己的壓力程度,像是如果出現肩頸肌肉僵硬、常常有頭痛、睡不好、容易疲憊……等狀況,表示已有一定程度的壓力,需要適時的舒壓放鬆。


另外,總是在腦中盤旋思考、無法決定的壓力事件,即使是小事,像是買什麼午餐、幫孩子選擇課外活動、家務處理、或是怎麼拒絕他人的邀約,都可能成為影響心情或情緒的壓力源,建議女性嘗試「1、2、3行動」原則,每當腦中浮現一再思考、猶豫不決的念頭,可告訴自己默數到3,就站起來或說出來,只要開始實行與行動,就能幫助自己減緩不安與負面感受。


更多NOW健康報導
▸【烏俄戰爭效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衝擊生技製藥產業
▸40至50歲女性出現這3大症狀 恐子宮肌腺症悄悄找上門

相關推薦

自序 中醫使用人參治病的歷史十分久遠,《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中上品。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在《藥性歌括四百味》中將人參列為第一條:「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中國人參主產於東北,尤以吉林長白山的人參最為著名。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也是馳名中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奶奶手痛無法抱孫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害的!60歲的吳奶奶身體一向硬朗,白天打零工,偶爾還幫忙照顧孫子。去年手腕關節莫名疼痛,一開始不以為意,漸漸地連膝蓋都出現腫痛,走路也一跛一跛,不但讓她抱孫子有困難,也無法正常的工作。經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川崎氏症、腸病毒重症 免疫球蛋白能治療免疫球蛋白是存在於免疫系統中對抗外界致病因子的重要防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胸腔科林建亨主任指出,臨床上也能透過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方式治療疾病。林建亨醫師舉例,兒科的川崎氏症,症狀包括發燒5天以上、眼睛紅腫、草莓舌、皮膚起疹子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高血壓服逾6種藥物仍難控 釀心律不整影響生活70歲的曾先生高血壓多年,每次要吃6種以上降血壓藥物,一天吃藥數十顆,血壓依然超過170mmHg,後來更頻頻引發心律不整,活動易喘、耳鳴等問題。曾先生表示,服用降血壓藥物會讓他感覺鬆懈、容易疲倦,曾經參加一個健行活動,中間一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