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男活到17歲「第一次看到龜頭」 包皮翻不回!腫脹如甜甜圈急求救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包莖男第一次「出頭天」當心包皮翻出大危機!門診就有一名17歲男學生,一直有包莖的困擾,某日早上小便時包皮意外地翻起來,看到了未曾謀面的龜頭,但不到10分鐘,龜頭就開始腫脹疼痛,包皮回不去了,且越來越痛,急忙就醫求救,整個人像螃蟹般怪姿勢走進診間時,龜頭已呈暗紫紅色,勒在冠狀溝的包皮更腫大有如甜甜圈,疼痛難耐,診斷為包皮嵌塞。

書田診所泌尿科副院長洪峻澤表示,包皮嵌塞發生原因主要有3個必要條件,包括包皮過長、包皮開口窄小以及翻起包皮露出龜頭後,沒有即時將包皮復位,包皮「勒住」龜頭冠狀溝,過去門診常見到因為自慰、性行為、洗澡或小便時翻起包皮,或是小朋友好奇心翻弄包皮,沒有立即將包皮放下復位,導致翻起的包皮卡在冠狀溝的案例。

危機在於,包皮的開口越窄,包皮翻起的時間越久,越容易造成包皮嵌塞。而包皮嵌塞通常可以徒手復位,不過以該名男學生為例,因為包皮開口太窄,醫師嘗試多次未成功,最後在腫脹處塗抹抗生素和潤滑藥膏,並持續擠壓龜頭減少龜頭腫脹,這才終於把卡住的包皮放下來。一個月後,進一步以包皮槍手術切除過長的包皮,不再有龜頭包皮炎和包皮嵌塞的威脅。

洪峻澤說,包皮過長合併包皮開口狹窄,可以是先天或後天的。先天性的就是包莖,包皮過長但開口小,包皮完全翻不起來,龜頭無法露出,除了偶爾發生包皮嵌塞,最困擾的是平時的衛生和發炎問題。

至於後天性的,洪峻澤指出,原本只是包皮過長,龜頭可以露出,但因衛生和慢性包皮發炎,導致包皮末端的組織彈性越來越差,翻出龜頭時包皮甚至會皸裂,反覆發炎使包皮開口越來越窄,此階段最容易發生包皮嵌塞。

包皮嵌塞是急症!洪峻澤提醒,一旦發生包皮嵌塞時,龜頭和末端包皮的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被阻斷,會腫脹且疼痛難忍,若拖太久連動脈血液也無法流入,就會龜頭缺血壞死,如果徒手復位失敗,就要緊急手術切開卡住的窄環,讓包皮復位,恢復動脈血液供給和靜脈回流,待組織消腫後再做包皮環切手術或是包皮槍手術切除過多的包皮。

預防包皮嵌塞,醫師建議,要保持包皮的清潔和血流順暢。包皮過長的人應該養成習慣:每次小便時要翻起包皮,洗澡時也要翻起包皮清洗龜頭和冠狀溝。最重要是排尿和洗澡後,翻起的包皮要擦乾且立即放下復位。沒有將包皮復位,就會包皮嵌塞。

洪峻澤強調,包皮過長如果能輕易地翻出龜頭,只要衛生得宜,可以不開刀。但龜頭被包皮積年累月地包覆,常是慢性龜頭包皮炎狀態,也有包皮嵌塞的風險,一旦發生過包皮嵌塞,即使復位成功,仍強烈建議包皮手術的必要性,以免再次發生。

照片來源:書田診所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2成人哪去了?高端第二劑登記結算「預約率僅8成」 將發通知催種

瑞德西韋救不回!國內出現染Delta第三死 新北幼園群聚最快今晚結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防疫防到現在,最怕境外的「變異株」入侵來攪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9)日公布過去一周針對「入境普篩」的最新基因定序結果,一口氣就驗出5起、分屬3種不同變異株的境外移入個案,包括了英國Alpha變異株、印度Delta變異株、巴西Gamma...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宣布,全台防疫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在疫情記者會上指出,環南市場篩檢發現1名PCR確診者,該案例非攤商而是外圍工作人員。不過,昨天稍晚,又再驗出2例PCR陽性,累計共3人確診。更多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民視快新聞》。(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自2020年起累計有718例COVID-19死亡病例,現在通通可以拿到死亡喪葬慰問金10萬元了。衛福部今(9)日宣布將從7月15日起陸續發送,就算已經領有縣市政府發給死亡慰問金或喪葬補助者也能照領。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苗開打,優先接種對象目前開放到第8類,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腳步更快,已經打到第10類了,隨著施打人數越來越多,民眾對於注射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也越加關注,網路近來就流傳一份「奇美醫院護理師整理疫苗施打前準備工作」的訊息,奇美醫院今(8)日出面澄清是假訊息、網路謠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