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

疝氣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等情況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又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懷孕等因素而造成腹內壓上升,導致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由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的疝氣。

70歲的張先生,多年前有雙側腹股溝疝氣,並接受過手術治療,近來又發現兩側鼠蹊部有隆起不適感,前去外科門診。經醫師評估及解說後選擇接受新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同時為兩邊的復發型疝氣作修補。

最常見的鼠蹊部位腹股溝疝氣,依照缺損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直接型疝氣和間接型疝氣。常見的症狀是鼠蹊部位或睪丸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但躺下休息時此腫塊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少數會出現箝頓型疝氣,也就是掉出的內臟完全卡死在疝氣囊內無法自行恢復原位,此時若不盡快處理,有可能造成臟器缺血性壞死而引發敗血性休克。

疝氣帶 治標不治本
目前疝氣並無任何藥物治療,有些人會選擇保守治療,例如以治標不治本的疝氣帶減少臟器掉落的分量,減少垂墜的不適感。但疝氣是屬於結構的問題,惟有外科手術修補肌肉筋膜缺損的裂孔,才有機會根治痊癒。目前疝氣主流的作法是無張力人工網膜修補術,利用人工網膜填補缺損的位置,減少傳統手術的疼痛不適感,同時復發率也降到1~2%。

近幾年引進新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此種手術方式僅需三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傳統手術會有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且疼痛感明顯輕微許多,通常兩天後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一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正常生活,但仍建議術後四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以減少復發的機率。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可ㄧ次處理雙側疝氣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最大的優勢就是針對【雙側】的疝氣,可以用同樣的三個小傷口處理就好,傳統手術則須兩道4公分以上的傷口。另外手術過程並未進入腹膜內,所以不會接觸到腸子及內臟,因此產生術後腸沾黏的機率極低。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心肌梗塞是菁英的殺手!茂伯、廖風德、馬兆駿、番王,以及最近的三星董事長急性心肌梗塞昏迷,均是活生生的例子,即使是醫師也會疏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子醫學科林明賢主任表示,核醫心臟掃描可及早偵測冠心症,確診率達8成。 一般人均認為心臟病不會找上我。但當您稍為動...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每年5至7月間是梅雨季節,天氣陰晴不定,整體而言更是溫暖而潮濕,此時也正是黴菌蓬勃滋生繁殖的好時候,它會伺機侵入人體的呼吸道,讓有呼吸道過敏疾病的患者,例如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宿疾的人,開始難捱的日子。 阮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孫俊明醫師指出,黴菌有成千上萬...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食物雖多元化,蒸炸炒煎等樣樣俱全,可說是全世界的「食物大熔爐」,雖能一飽民眾口福,並且成為我國的一大觀光特色,但也讓國人罹患大腸癌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統計,我國大腸癌患者,十年之間累計增加156,340人,人數已達一個縣轄市人口標準,失控的數字,令人咋舌不敢...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大腸癌持續登上每年新增癌症個案的榜首,民眾外出飲食,務必多吃蔬果,才能避免腸癌纏身!台中就有一名年僅二十歲的女大生,考上大學兩年之間,因長期外宿且外食,最近因為肚子不斷疼痛,自行到藥房購買腸胃藥無效,卻還是反覆發作,直到一個月後,終於到大醫院進行檢查,這一檢查竟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