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下如何過好生活 職能治療師:三技巧平衡身心

疫情下如何過好生活 職能治療師:三技巧平衡身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近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世界各地,加上國際間交流互動頻繁,雖然臺灣情況相對穩定,但隨之而來,因疫情而受到影響的人數增加。除了原本可能會出現的不安與焦慮擔心外,也可能因為工作被限制、取消打亂原來的生活作息。職能治療師建議大家藉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除了個人防護不可少,勤洗手、戴口罩、每日量體溫之外,如何做生活調整,重拾健康生活,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職能即為生活 工作、睡眠、休閒平衡分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淑君表示,依據世界職能治療師聯盟(The 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FOT)聲明,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係促進人類心理衛生及健康安適感,並極力預防心理疾病發生及促使心理障礙者的復原。並利用全人性、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及以個案為中心等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個案的能力及強化個案優勢回到正常生活。職能治療的「職能」係指每天所有日常生活的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及工作、娛樂、休息等。
松德院區職能治療師賴冠宇建議,透過一天職能的檢視,維持自己身心平衡是很重要手法。檢視方式,可以拿出一張紙和一枝筆來做練習,在紙上畫下一個大圓鐘,將一天的每個小時及活動均詳細列出,在圓鐘下方寫下工作、休閒娛樂、睡眠休息、自我照顧和其他五大類別,並計算各類別的總時間,檢視一下自己「職能」是否有達到平衡?是否有達到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休閒娛樂、自我照顧及其他8小時。
重新檢視生活日常 可從三方面進行著手
那麼要如何落實呢?賴冠宇建議重新檢視自己的日常,首先列出原來預計的工作或規劃,再重新檢視其重要性或急迫性,會發現其實真正需要立即處理的事情有限,有許多非必要的工作或是活動可以先略過,在做完必要的安排後,心就可以先安定下來。接著以維持生活常規,不要被疫情衝擊原本維持平衡的生活為原則。
第二自我照護部分,每天安排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以維持健康。如果無法外出,可以在家裡就能完成的活動較適合。例如:著色畫、書法、認知促進活動(賓果、數獨、填字遊戲、成語接龍等)、閱讀書本雜誌、電影欣賞、音樂欣賞、手工藝類(摺紙、串珠、膠珠…等)及正念活動(放鬆運動、呼吸練習、冥想等)靜態活動。
第三動態活動如體操(拉筋伸展、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帶動唱、深蹲、弓箭步等),或是瑜珈、滾輪、彈力帶等。活動前可以先做從頭到腳各個關節的伸展運動,每個關節活動時,要慢且角度盡量做大,以達到充分運動放鬆的目的。治療師建議每日至少運動半個小時,強化自己的免疫系統及心肺功能。
面對疫情謹慎勿焦慮 降低內心不安
最後,提醒大家關於疫情不用過度擔心,所有防疫資訊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為準,避免資訊誤導,面對疫情要注意、要謹慎、但是不用緊張焦慮,以降低內心焦慮不安感並且達到充實有意義的職能生活。大家一起加油!
參考資料:
1. 被迫居家隔離14天該怎麼辦?職能治療師4建議,讓你兩週迎向健康生活。中時電子報109/3/9
2. WFOT. POSITION STATEMENT: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Mental Health 2019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fot.org/resources/occupational-therapy-and-mental-health.]
3. 團體動力學在職能治療的應用。臺北:合記圖書。
【延伸閱讀】

家有鼻炎過敏兒好苦惱! 最新「減敏療法」擺脫鼻過敏

乳癌患者保有生育力不是夢! 抗荷爾蒙治療後如願得子

騎車通勤抗「疫」 戴口罩卻眼前霧茫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32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餵食出生一年以下的幼犬(puppy)吃狗寶貝專用的飼料。年幼時,將飼料沾水軟化後再餵食。不過,不同的犬種因健康狀況及所需的營養需求不同,在選購飼料時,請先詢問獸醫師的意見。幼犬(puppy)時期餵食專用飼料的原因,是因為飼料裡面含有成長期所必須的營養成分。相反地,成犬如果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歲謝姓男童,左眼出現紅腫癢情況,男童用手去揉眼睛,結果竟然流下了幾行血淚,媽媽見狀嚇壞了,擔心孩子的視力會不會受到影響,趕緊帶著男童到童綜合醫院眼科看診,經眼科主任陳沛仁醫師檢查後,確診男童罹患了出血性結膜炎,並且還增生了假膜(透明的膜),造成男童更不舒服。病毒引起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術後縫合是手術成敗的關鍵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從蜘蛛的粘性物質獲得靈感,研發出一款雙面膠帶,可在5秒內密合傷口,已在動物實驗發揮良好效果。研究人員Hyunwoo Yuk表示,該膠帶可以密合柔軟、脆弱的組織,如肺部和氣管等,未來還有助於連接醫療工具與身體組織。傷口組織水分多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今年六十六歲的陳英和醫師,現為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是慈院啟業第一位外科醫師。1991年施行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至今,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獨步全球;他成功的矯正身體彎曲、變形,超過兩百度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讓罕見的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身體呈「L」型的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