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下延遲乳房篩檢 釀成間隔癌危機

疫情下延遲乳房篩檢 釀成間隔癌危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自5月下旬台灣新冠疫情升至三級警戒,乳癌篩檢量也明顯下降,台北巿立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副部主任暨乳房影像診斷科主任姚敏思醫師呼龥,隨著疫情趨緩及疫苗施打,符合乳癌定期篩檢資格的女性千萬別延遲篩檢,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疫情升溫 定期篩檢量下降九成   疫情下延遲乳房篩檢 釀成間隔癌危機

姚敏思表示,去年全球疫情緊繃,包括乳癌篩檢這類非緊急性醫療需求大幅減少,而台灣因有效防堵疫情,醫療服務在短期衝擊後很快恢復常態,以萬芳醫院為例,在今年5月20日前乳癌篩檢量一直持續增加,但在疫情升溫後,6月份即大幅滑落九成以上,且大多是有明顯異狀的轉診病人,定期篩檢者一天僅1、2例,追蹤發現有很多已超過2年定期篩檢的時間了。

延遲篩檢乾脆等明年 小心篩檢間隔的癌病變

「有些原本是5、6、7月該做乳篩的病人,覺得既然已經延遲了,不如乾脆等明年再檢查。」但姚敏思強調,乳癌發現的早或晚,預後情況差很多,尤其近年來醫界關注的「間隔癌」問題。

姚敏思表示「間隔癌是指二次篩檢期間意外發現的癌病變」,例如台灣提供45-69歲、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若是在2年內發現問題(排除前次檢查錯判情況)即稱為間隔癌。值得注意的是,定期篩檢發現的多是零期、1期的病人,但間隔癌診斷時多已發展至2、3期,加拿大一項針對6.9萬女性長達7年的研究顯示,和一般定期篩檢發現的乳癌相比,間隔癌的死亡率高3.5倍,惡性程度高6倍。

因此姚敏思很擔心女性因疫情影響乳篩,造成延誤治療的遺憾,而隨著疫情趨緩加上施打疫苗,她特別提醒該定期篩檢的女性朋友請盡快預約,因為「間隔癌的健康風險比染疫更高!」尤其醫院經過疫情考驗,防疫措施嚴謹,除了醫護人員的全套防護,機器設備也會在每一位受檢者接觸後全面消毒,同時保護醫病雙方的安全。

選定優質乳篩醫院

「據統計,2018年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更由第四位攀升至第二位,侵犯癌比例上升,若定期乳癌篩檢量下降,恐怕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姚敏思也建議女性選擇乳篩指定醫院,確保篩檢品質,並固定在同一家醫院檢查,有舊片做參考,有利於比對出異常狀況。

BOX:乳癌高危險群

1.45~69歲女性

2.40~44歲二等親內曾罹患乳癌

3.本身曾罹患卵巢癌、黑色素瘤等癌患

4.帶有BRCA1 與BRCA2基因 (若家族多人患有乳癌、卵巢癌,可考慮基因檢測)

5.曾接受乳房切片檢查良性

6.年輕女性(30歲以前)曾接受臉部及(或)胸腔放射線治療

7.其他如:長期服用荷爾蒙、肥胖、抽菸、嗜酒……等危險因素

【延伸閱讀】

年輕女性的乳癌威脅正逐漸上升 不能輕忽

土雞蛋比白雞蛋營養更多 這是真的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0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陸劇武媚娘魅力無法擋,已經當阿嬤的徐小姐顧不得自己有老花眼,瘋狂follow進度,平板手機樣樣不離身,一有空閒時間就會看,某日拿起手機要傳訊息,才發現即使戴上眼鏡,視線仍模糊不清。 眼科醫生葉威毅表示,近年3C產品普及,上班族白天盯電腦、平時滑手機、晚上看電視,長時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脖子有異常腫塊、結節,民眾總會趕緊安排細針穿刺檢查,就怕罹患甲狀腺癌;事實上,甲狀腺結節僅有5%為惡性腫瘤,多數人白白挨針,並承受漫長等待的煎熬,只為了求得心安。台大工學院研發「甲狀腺結節電腦輔助偵測診斷」軟體,透過超音波檢查2分鐘即可診斷,且準確度達8成以上。 根據...

閱讀詳情 »

夏天總歸一句就是熱! 戶外的活動,長時間在大太陽下,汗也流個不停。通勤上班時走到車站的路上等,只要走一下下就會汗流不止。 結果,就是搞得滿身汗味……。這樣放著不管,在電車上、公車裡或是辦公室內時,就有可能讓周圍覺得「這人怎麼有點臭?」而忍不住大翻白眼。 其中當然也有覺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