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待在家焦慮到睡不著? 養成8大睡眠習慣不再失眠

疫情待在家焦慮到睡不著? 養成8大睡眠習慣不再失眠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精神 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因為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而就診的患者明顯變多,建議在家仍應多運動,生活規律,如果真睡不好,務必尋求醫師協助。


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楊聰財說,最近1個月來,失眠比率應該更高,有人擔心染疫,有人憂慮收入變差,以致出現睡眠礙。


楊聰財提醒,在逆境時,更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能吃、能睡、能動,目前校園、公園、運動中心均關閉,許多人無法運動,建議在家做做伸展、瑜珈、簡單開合跳,或是上網跟著教練,練習核心,只能要流汗,持續30分鐘,都可達到運動效果,舒緩身心。


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


食藥署提醒,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治療,民眾在領取鎮靜安眠藥時,應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說明書)及用藥指導,並遵照用藥劑量與服用時間,勿自行增減藥量。另外,除了用藥品治療外,只要養成正確睡眠習慣,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食藥署在此提供8大睡眠好習慣:


1.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等。
2.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無論幾點入睡,皆準時起床。
3.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
4.避免晚餐後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菸。
5.避免於用床上做其他非睡眠的活動,如看電視、看書報、打電話、寫作、討論事情。
6.躺在床上30分鐘後未能入睡,先起身做些不耗神之事,等有睡意再上床。
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避免於睡前3至4小時內做劇烈運動。
8.自我調適壓力,包括從事戶外活動、睡前靜坐、冥想、瑜珈。


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台多達10萬人受眩暈擾 眩暈症2大類型這種最為棘手
▸新冠病毒專攻人體微血管密布區 加強微循環成為新焦點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對症下藥的精準醫療,是醫療發展的新趨勢!陽明大學引進第一台「小動物冷光螢光與電腦斷層系統」,可毫秒連拍的4D影像,觀察小動物體內藥物動態分布,將有助腦神經疾病、動物行為研究以及癌藥開發。準確體外診斷 精準醫療關鍵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表示,精準醫療的重要前提是準確的體外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糖尿病衛教之父林瑞祥教授,近幾年來,推廣糖尿病共享門診不遺餘力,他認為,糖尿病共享門診可以為糖友帶來很多好處。 林瑞祥教授表示,所謂糖尿病共享門診是指門診當中,醫師同時看8到10多名患者,病友可以一起討論、分享經驗,病友們也可以透過彼此碰到的問題,學習相關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整理報導)玩具是孩子們的最愛,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可取代的意義,但市面上各類玩具該如何挑選,才能確保孩子們的安全與健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長鍾麗英根據多年豐富經驗,在《健康報》中提出下幾招撇步讓家長們參考。注意使用說明標籤 確認可能存在危害在選購及孩子使用玩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家族遺傳性疾病除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外,肥胖亦是與基因遺傳有關。簡家五兄妹中就有4個為病態性肥胖患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5時),經由彰化基督教醫院體重管理中心減重手術團隊治療後,兩姊妹及表妹倆和姪女5人齊鏟160公斤,重新拾回健康與自信。腹腔鏡胃縮小術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