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期間口罩、護目鏡戴緊緊 盤點防壓傷小物使用妙招

疫情期間口罩 護目鏡戴緊緊 盤點防壓傷小物使用妙招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全球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導致民眾生活習慣改變,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出門在外必戴口罩,護目鏡也是防護配備之一,然而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和護目鏡而導致耳上疼痛及臉部條狀壓痕,乃至破皮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


疫情期間口罩 護目鏡戴緊緊 盤點防壓傷小物使用妙招

▲迴紋針加橡皮筋可以用於耳部的防壓。(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耳上與臉部皮膚較薄易受傷 嚴重恐出現紅斑水泡甚至破皮


因為耳上與臉部的皮層較其他部位的組織薄,且臉部突出的顴骨、額頭、鼻梁,都使得耳上與臉頰的壓傷比率上升,尤其是醫護人員及皮膚脆弱的老人家。一張素淨的臉,猶如小花貓般布滿了壓痕。當口罩與護目鏡成為生活的必備品時,如何預防與舒緩臉部的傷害,維持俊美肌膚更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呼吸道的防護器具若需要長期配戴時恐導致的傷害(例如:口罩、護目鏡等),在醫學名詞稱為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PI),簡稱壓傷。顧名思義,就是壓力導致的皮膚損傷,小至疼痛不適、無法恢復的皮膚紅斑印記,大至皮層破損。因為外部壓力,阻礙(斷)皮膚組織的血液循環,當時間過久,導致皮膚缺血缺氧而傷害產生。所以壓傷的公式 = 壓力X時間。


依據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建議,骨突上的皮層受壓超過2小時,皮膚就會開始產生不適、紅斑,甚至出現與外固定物相吻合的印記或水泡、破皮。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出門在外必戴口罩,加上醫護人員一上線,防護面具一時半刻也不能取下,因此更要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有效舒緩臉部的不適與壓傷,我們得從「壓力」和「時間」來著手,尤其是移轉或降低耳部與臉部皮膚上的壓力,或者降低肌膚受壓的時間。


疫情期間口罩 護目鏡戴緊緊 盤點防壓傷小物使用妙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防壓小物,可以採購使用外,也可以應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來防壓。(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防壓小物隨手可得 分散壓力減少肌膚壓迫與摩擦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防壓小物,可以採購使用外,也可以應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來防壓。例如:迴紋針加橡皮筋可以用於耳部的防壓,橡皮筋的材質有止滑效果,經實測的結果顯示,此方法無論從減壓面、舒適度、經濟面、防側漏,都能達標。也可改用黑色橡皮筋,搭配漂亮髮夾取代迴紋針,兼具防疫與美麗。此外,利用紗布、人工皮、泡棉等敷料,放置在受壓點,藉由壓力的分散與轉移,也可以減少肌膚長期受壓導致的不適與破皮。


根據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建議,其中敷料材質以泡棉的防壓與抗敏感的效果最佳,民眾在醫療器材行都可以選購得到。一般來說,10X*10cm的敷料平均價位約在150元左右,依廠牌不同而價格略異,在敷料未髒汙潮濕的情況下,最長可以使用7天,當出現不適或防壓敷料不使用時,便可以取下。


疫情期間口罩 護目鏡戴緊緊 盤點防壓傷小物使用妙招

▲利用紗布、人工皮、泡棉等敷料,放置在受壓點,藉由壓力的分散與轉移,也可以減少肌膚長期受壓導致的不適與破皮。(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莊玟玲表示,看到國內外新聞媒體,播報著一張張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甚至民眾因為戴口罩導致的花花臉,令人揪心。透過分享口罩、護目鏡的防壓知識與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用品,自行DIY口罩與護目鏡的減壓工具,讓光榮的印記感動在心,壓傷的印記幻化於無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想擺脫防疫「腹」債 掌握飲食技巧聰明吃一點也不難瘦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重症A型血友病患者,從小就接受凝血因子治療控制自發性出血狀況,但長期治療下使他身體產生抗體,透過繞境治療也無法控制出血的狀況,導致手臂出血無法正常彎曲,直到接受了雙特異性單株抗體治療,自發性出血的狀況大幅降低,因出血狀況所導致的關節疼痛也有改善,現在的他可以像正常人...

閱讀詳情 »

肺腺癌標靶治療新突破!過去第四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標靶治療讓整體存活期可超過兩年,不過最新歐洲腫瘤年會(ESMO)公布,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突破3年瓶頸。一位59歲陳女士發現罹患局部晚期肺癌,原以為無法慶祝60大壽,嘗試手術切除後,肺癌還是轉移至腦部及骨骼,整天鬱鬱寡歡,提不起勁,在醫師鼓勵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給我一個禮拜的時間!」李聖揚醫師說道。40歲的工程師小林(化名)因為尿毒症,合併細菌、流感病毒多重感染,躺在床上意識不清。聞訊趕到醫院的父母神情凝重,得知兒子即將開始洗腎,只覺一片茫然,這時醫師的一句話,讓晴天霹靂的老父重燃希望,鼓起勇氣學習腹膜透析的治療方式和優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資深藝人馬如龍,皆因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離世,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罕見癌症,因為症狀不明顯,導致許多患者就診時為時已晚,成為「沉默殺手」。一名65歲王女士被確診為此病前,只感覺右腹有些疼痛,沒想到腫瘤已占據大部分肝臟,錯失及早治療時機。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