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疫情焦慮 身心門診患者增3成 醫教你緩解5方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疫情焦慮 身心門診患者增3成 醫教你緩解5方法

與疫情共存,現代人的焦慮究竟有多嚴重?一位30幾歲的上班族男性,疫情前懷抱著創業夢想與朋友一同開了餐飲店,卻被疫情這一波重創,不僅與合夥人經常爭執,除了易怒跟焦躁,同時也開始每晚失眠的狀態。另一個案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求職方向與家人衝突,不僅常常感到焦慮不安,也有精神不濟的狀況。上述案例在求助門診後,經診斷發現都是為焦慮症。

心理影響生理  有指標症狀應就醫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表示,新冠疫情之後,門診來求助的人增加不少,最明顯就是20~40歲的族群大約增加了3成,大多是與職場相關的問題造成困擾。除此之外,由於防疫期間長時間與家人相處,也讓衝突增加,以及擔心染疫問題的不安感,這些都是因為壓力引起的焦慮。

焦慮症通常一開始只是情緒上的表現,但漸漸的就會開始有生理症狀發生,如頭痛、心悸、口乾舌燥、噁心感、睡眠障礙(失眠或噩夢),當已經開始有重複性的想法,或者不斷重複某種行為如洗手等,若加上生理不適,就會建議要就醫。
在藥物治療上,焦慮症通常會是以抗焦慮藥物先做症狀緩解,其次會建議搭配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能夠透過對話釋放壓力,專業心理治療師也會幫助患者面對自我,改善過度負面的想法。

施妍安醫師提出幾項檢視標準,包括:
一、焦慮擔憂的狀況已經影響正常生活,包括人與人互動、工作上表現,或者已經長時間已經無法正常睡眠。
二、焦慮與擔憂,伴隨一些身體其他反應,像是坐立不安、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疲倦、容易動怒、肌肉緊繃等,至少包含以上三項。
三、如果在原來擔憂的事情以外,連帶一些活動或者日常小事的發生都已經有過度擔憂的狀況,且這樣的情形已經超過半年,幾乎有症狀比沒有症狀多,那幾乎就可判定為有焦慮症。

醫師提供減緩焦慮五大思維
施妍安醫師也提供幾個思維來調適自我:
一、轉移注意力:如培養運動習慣,維持生活規律性。
二、找朋友聊天,除了能夠針對焦慮的事件如工作多點機會外,也能有些支援管道。
三、提升競爭力:思考培養自己能力的方法,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都能善加利用。
四、給自己多點耐性:允許自己犯錯,找機會多了解內心所想要的,找尋自我定位。
五、培養正向思考:給自己多點信心喊話,並建立方向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1名西班牙米其林星級主廚成功的利用巧克力,幫助因化療失去味覺的癌症患者再次感受味道與記憶。 味道除了用嘴、舌頭來感受,還有可能通過其它感官幫助感受或回憶嗎?1位米其林星級主廚做到了。他成功幫助因化療失去味覺的癌症患者再次感受到巧克力的味道。 患有卵巢癌的蘇珊娜(Susana Quevedo)因為化療...

閱讀詳情 »

預產期將近或過預產期仍無產兆,媽咪內心一定既期待與寶寶見面,又擔心等待的日子裡,胎兒會不會長得太大?抑或需不需要催生等問題。其實預產期只是參考值,何時會出現產兆、是否需要催生因人而異,本文將提出6項催生常見原因,可做為是否需要催生的參考。預產期的意義 預產期不僅意味著「寶寶可能誕生的時間點」,產檢...

閱讀詳情 »

台灣抗癌藥物研發再創佳績!國家衛生研究院、泰緯生命科技簽署技轉授權,國衛院研發多時、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新一代抗癌藥物「DBPR216」,交由民間藥廠繼續研發,預計3年內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國衛院指出,實驗證實,不論是於動物體內或體外活性測試,「DBPR216」均展現出良好的抑...

閱讀詳情 »

幼兒長出新牙時,就必須養成潔牙的好習慣,然而,幼兒刷牙需要使用牙膏嗎?幼兒的牙膏又該怎麼選、怎麼用呢?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牙醫學會建議幼兒也可以使用含氟來預防齲齒,只要留意使用的劑量,即使不慎吞食也不會造成健康疑慮喔!  一般成人大多都會使用含氟牙膏來預防蛀牙,幼兒長牙後也須可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