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病童:「別再救我」 親權?侵權!家長兩難

病童:「別再救我」 親權?侵權!家長兩難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曾有一名先天性腎臟萎縮的10歲孩童,長期治療備感痛苦,且合併多重併發症時,曾在查房醫師耳邊小聲說出:「可不可以別再救我?」但護子心切的媽媽仍然堅定要求「救到底」,最後孩子在插管、全身出血情況下急救30分鐘後仍無力回天,兒童不是家長的財產,「親權還是侵權?」這是一道難題。馬偕兒童醫院舉行「兒少自主與兒少保護研討會」,透過醫療、法律、社工、教育、政策界集聚,從臨床實務與法律遵從、國內外實務運作經驗情況,開啟各界對話交流的機會。

扮演孩子與家長橋梁 醫護體系理性溝通說明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比較大的孩子在面臨治療時,常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且與父母不同的時,看似成為治療上的困難或障礙,但其實並不是壞事,有些孩子經歷長久的病痛,對自己的病況甚至比家長有更深刻的瞭解。而從醫院到家庭、社會對於孩子整體保護的觀點,醫療人員以及照護體系可以透過理性的溝通與說明,扮演孩子與家長的橋梁,參與醫療決策共享(SDM)的過程。
歐美等國近年對於「親權」有全新的詮釋與演進,值得國內參考。德國將「親權」改為「父母照顧」、英國則將「父母監護」改稱為「父母責任」,均是將過往的親權重新界定,孩子不應再是父母的財產,「侵權的親權」是國內目前最需面對與改善的難題。
臨床工作陷兩難 救與不救需考量「最佳利益」
就醫療面而言,不論治療與不治療都是一種「決定」,具有醫師及律師雙重身分的馬偕兒童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張濱璿指出,目前法規均未能要求父母對子女的醫療決定應優先考量「最佳利益」;甚至,在目前下修成年法定年齡的呼聲中,較成熟的未成年人對其本身醫療的意見,也未能給予採納的法定地位,醫療人員常迫於父母要求,選擇了與孩子意見相反或較為痛苦的處置。
曾發生新生兒因疾病以現今的醫療水準已可以治療,但家長卻明確表達「不要再做了,你把人救回來,照顧的是我啊!」,讓臨床工作陷入「明明可以,為什麼不可以!」的兩難與無奈局面。
醫建議孩子為主父母為輔 社會應設有相關機制
張濱璿提出建議,在做任何關於孩子的決定時,當個案具有決定能力時,應探詢是否能瞭解所面臨的情況及決定的理由,父母則應退為輔助角色,確保該決定不違背最佳利益;而面對不具有決定能力的孩子時,父母應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基石,以病童最佳生活品質及幫助為考量做決定;一旦有親權濫用情況,社會應有如同類似家事案件的相關機制,醫療人員有權利對病童做出最專業且符合最佳利益的選擇,才是保護兒童醫療最佳的呈現。

【延伸閱讀】
 有一種力量叫做陪伴 這家醫院的狗醫生讓病童展笑顏
小時候胖不是胖? 學童減重專家傳授「三大絕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54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受傷後,傷口要保持乾燥?傷口結痂、搔癢,就代表要痊癒了?很多人都有跌倒受傷的經驗,但醫師指出,大部分民眾對傷口處理程序及保護傷口的概念,常存有許多迷思;提醒大家,千萬別輕忽傷口護理的重要性,以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得不償失。振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綱華醫師表示,很多人都誤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皮膚癌名列國人常見十大癌症第8名,平均每3小時就有1人罹患皮膚癌。醫師指出,國人罹患的黑色素細胞癌中,以BRAF基因突變人數最多,不論手術切除、放化療效果都有限,平均只能存活數個月;如今,衛生福利部核准皮膚癌抗BRAF口服標靶藥上市,可望延長患者的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腸病毒進入流行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北市近4週(5/11-6/7)急診就診率平均值為12.91‰,遠高於前3年同期平均值10.10‰,提醒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並將漂白水稀釋(漂白水:水=1:100)後進行環境消毒,才能有效降低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簡稱SJS)病友聯誼會於前年成立,每年定期舉辦病友活動以凝聚病友力量,互相支持鼓勵,今年5月,在新北市五股區的準園生態莊園舉行的聯誼會,各界團體包含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