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友接受中醫治療卻不敢說? 中醫師破除常見治療迷思

癌友接受中醫治療卻不敢說? 中醫師破除常見治療迷思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隨著中醫養生觀念的普及,民眾對於中醫藥的接受度也隨之提高,以癌症治療而言,目前就有許多大醫院採用中西醫合併療程。即使如此,臨床上仍有民眾不敢告知醫師正在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導致兩邊醫師重複用藥或恐有用藥排斥問題,甚或疏於追蹤和檢查,種種迷思和盲點,都可能致使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儘管現代醫學治療癌症行之有年 中醫治癌有效提升存活率


中醫師莊振杉表示,現代西方醫學透過手術、化療、放療及電療等方法行之有年,確實能快速將腫瘤變小或消滅,不過同時也帶來許多後遺症:包括副作用和免疫功能低下,復發及轉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莊振杉以中醫的觀點說明,癌症的成因通常與自體免疫不足有關,因此,若沒有將真正的致癌因子消除,隨時都有復發和轉移的可能!而中醫的主要治療方向在於提升患者的自體免疫功能,中醫藥藉由現代生物科技做特定植物萃取、微分化處理,讓中醫藥能快速被人體吸收,進而提升患者免疫力與體力,達到真正治癒的目的。


中醫治癌分階段扮演不同角色 仍以「提升自體免疫力」為首要


針對各時期不同病症的癌症患者,中醫分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莊振杉指出,癌症初期的患者,中醫會以「扶正」藥物為主,採中醫藥免疫療法,加強患者的免疫力、阻斷癌細胞養分通路;化療時,中醫採營養療法和症狀療法,減緩出現噁心、嘔吐、骨髓抑制、倦怠感等等的副作用,增強體力對抗癌細胞;化療結束半年至1年內為癌症復發高峰期,此時的中醫著重消滅癌因子、調理體質,將身體調整成癌症不易復發的環境;至於癌末的患者,則必須與時間賽跑,為病患多爭取存活的時間。


莊振杉舉47歲的男性口腔癌患者為例,該患者前來求診時,口腔兩側的黏膜已出現鈣化,雖然有手術切除腫瘤,且經過多次電療仍一再復發,右上唇內又長出兩顆堅硬如石的1公分腫瘤,診斷後為他開立十六味流氣飲、紫根牡蠣湯、夏枯草、浙貝、養心湯、半枝蓮、赤靈芝飲等藥方。治療2個月後回診,腫瘤已消失且痊癒。後續仍採中醫藥調理半年,以加強身體免疫力為主,預防復發和轉移,期間都沒有再復發。


癌症病情發展複雜且緊迫 尋求專業中醫師治療為癌友找生機


癌症的病情都是相當複雜且緊迫的,莊振杉認為,只要是正規醫學療法、有經驗的專業醫師,無論中醫、西醫都應被肯定。而在尋求中醫藥治療時,患者及家屬應與醫師充分配合,並備妥詳細的檢查及治療報告,好讓中醫師在清楚了解病況的情形下,做出診斷並且開立中醫藥處方。


癌友維持正常且規律的生活、飲食,以及樂觀積極的態度很重要,勿輕信偏方或亂投密醫。不論何階段的癌友,都應以中醫藥做症狀療法、營養療法,以提升自體免疫力,並定期追蹤檢查。最重要的是盡早治療,以免延誤搶救生命的時機。


更多NOW健康報導
▸隱形眼鏡鏡片規格怎麼看? 食藥署解密:1張圖表秒懂
▸年後甩肉潮!健身房簽約注意5點 安全減重飲食10守則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小志到了3歲還不會開口說話,成天獨自盯著旋轉的玩具,一拿走就哭鬧不已,家長因此著急帶他就醫。早療團隊評估後發現,小志患有自閉類群障礙症,進而將小志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讓小志接受社交互動的訓練,增加其社交動機,一方面透過遊戲增加小志的社交參與程度,同時也提供家長安撫兒童情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值此疫情肆虐的非常時期,民眾除了戴好口罩、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外,有慢性病的癮君子,正是戒菸自救的好時候。醫院戒菸服務 由被動改主動臺中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表示,根據正在召開的美國胸腔醫學年會大會報告指出:「使用傳統紙菸或者電子煙,都會使呼吸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受到疫情影響,政府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許多企業也紛紛執行讓員工在家辦公模式,再加上連日來高溫炎熱,讓許多人宅在家,但除了努力防疫外,也要注意熱傷害。國民健康署表示,室外受到輻射影響容易造成熱傷害,但當室內空氣不流動,導致熱能無法排出,這時環境溫度升高,對於老人或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範,啟動「遠距通訊診療」2.0版,除原本居家隔離/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等對象之外,擴大至門診慢性穩定的病患,提供13個科別供民眾透過電腦、手機即可完成看診、開立處方箋等流程,同時也將視民眾就醫需求,滾動式調整開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