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症化放療後免疫下降 中醫輔助修復存活率增

癌症化療引起的副作用,除了常見的癌因性疲憊症外,還包括食不知味、嘔吐、頭暈腹瀉、便秘、手足發麻、掉髮、記憶力減退等問題。中醫師陳瑞聲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些副作用,主要是因為體內受到化療藥物影響,造成骨髓抑制,使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此時若輔以中醫保護骨髓黏膜及造血功能,便能補足患者抗癌體力、減輕副作用,讓化療之路不再艱辛,成為抗癌重點之一。

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正常細胞,由於化療藥物無法辨識器官位置,累積幾次化療後,容易殺傷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每次化療前的抽血檢查,如果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指數低於化療標準值,患者將難以繼續接受化療,甚至療程可能被迫中斷,影響抗癌療效。西醫在治療時,白血球不足可打生長激素;血紅素及血小板不足可以輸血補充。不過僅能單向提升,沒有藥物能針對骨髓黏膜及恢復骨髓受傷造血細胞功能加以修復,所以補充後很快就消耗殆盡,對副作用的減輕難以發揮功效。

中醫對骨髓造血功能不足引起的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低下,可透過服用護髓解毒湯改善,在每1次化療的半衰期服用,可快速保護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減輕化療藥物的入侵,避免累積化療藥物對免疫功能的傷害。陳瑞聲就中醫臨床經驗發現,化療病人接受護髓解毒湯的輔助後,癌因性疲憊症獲得改善,抽血檢驗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3項指數同時上升,都往正常標準靠近。

陳瑞聲提到,治病求其因,只有病患的免疫功能恢復正常,副作用才會真正得到減輕。當血小板增加,就能止血,快速癒合黏膜傷口;白血球正常時,就能保護身體,減少感染及敗血症的發生;血紅素增加可快速供應全身血液循環運作,恢復供應營養功能,才能真正使身體減輕痛苦,達到減輕副作用的目的。

分析癌症死因,化療無效占一部分,另一方面則是為免疫功能無法恢復,最後因體內大量出血、敗血症、急性肺部感染及器官衰竭等問題死亡。中醫護髓解毒湯能提高抗癌療效,不與化療藥物衝突;完全中草藥熬製而成,不具副作用,當免疫功能提高,可減少敗血症發生,降低死亡率,同時快速修復傷口;臨床顯示,可減輕化療副作用症狀8成,讓病人輕鬆面對化療不再恐懼。

陳瑞聲提醒癌友要特別注意骨髓抑制狀況並及早改善,事實上中藥也有治療黃金期,如果症狀惡化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此外,化療後的飲食應避免加工食品及噴灑過農藥、有生長激素或調節素的產品。同時也要杜絕癌症營養的供應者,不讓體內毒素有機可乘,如此才能防止癌症的擴散、轉移或復發。

相關推薦

猜猜看,牙齒矯正要幾年才能完成呢?兩年、三年?很多人聽到這裡就開始心生猶豫,但假設今天有機會在半年內完成矯正療程,你會如何決定?百聞不如一見,這次就讓我們透過國際級隱適美矯正大師邱琬棋醫師的得獎案例,一睹「隱形輕矯正」是否真能夠用半年的時間打造令人滿意的微笑曲線!     這次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不但全台遍地多點開花,且又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1)日公布國內新增2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7例本土及152例境外移入(9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個案單日新增87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基隆36萬人口將進行「類普篩」,引發外界對過去一向持反對普篩立場的指揮中心的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1)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強調,過去不做是因為材料的精確度還不夠,而這一次基隆「類普篩」也不是要找感染源,而是要圍堵,如果試辦效果好,未來再有區域性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本土疫情再度「多點、不明」大爆發,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向中央喊話,共存跟清零已經到了交叉點,政府該做選擇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1)日強調,目前還沒有到放棄清零的決定點,但他也說,走向共存這是一個趨勢,如果染疫率超過2成, 你也不得不共存。 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