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症病人該不該打新冠疫苗? 6大疑問癌症專家一一解惑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一夕大爆發,打疫苗瞬間變成全民關注的焦點,但有一群人卻擔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接種疫苗?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暨附設醫院癌症副院長李冠德觀察,近2周癌症門診中,最熱門的問題就是癌症病人頻頻詢問自己是否可接種COVID-19疫苗。

癌症屬重大傷病,目前癌症病人被列為第9類優先接種族群,儘管在國內疫苗還不充裕的當下,尚無法優先接種,但應該在全民大規模接種之前,先有正確觀念。

李冠德表示,綜合目前現有的醫學證據,癌症病人均應接種疫苗,他們的家庭接觸者亦然,不過,要注意的是,每一個癌症病人接種的時間點會因為罹患癌別、接受療程有所不同,建議與醫師討論,於適合時機完成疫苗接種,才能確實保護自己。

李冠德進一步整理病人及家屬常見的6類問題,根據近期美國頂尖血液病和腫瘤科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提供的接種建議以及現有醫學證據,一一解答如下:

Q1 癌症病人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大型研究證實癌症病人發生COVID-19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和死亡率很高,癌症病人屬於免疫力低的族群,一旦感染,病毒脫落的時間較長、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也較一般人大,因此為癌症病人接種疫苗會同時帶來社會效益。美國的專家委員會強烈認為所有癌症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庭接觸者均應「優先」接種 COVID-19 疫苗。

Q2 化學治療期間能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至於接種時間點須視癌別而定。
1.實體腫瘤病人(例如乳癌,大腸癌,肺癌等)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中性白血球低下時間通常不會太久,專家認為不會影響疫苗的免疫反應,化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不必為了疫苗而停止化療或標靶,若能選擇在白血球上升時接種疫苗會更好。
2.血液癌病人(例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癌等),通常會接受較強度化療及白血球增生劑,因此建議應延遲疫苗接種,直至中性白血球數目恢復。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或自體)者,建議至少要三個月後才能進行疫苗接種。

Q3 免疫治療期間能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接受目前最熱門的檢查點抑制劑(例如PD-1或PDL-1)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由於檢查點抑制劑會造成T細胞免疫增強,在學理上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臨床數據。因此專家建議,可於打針的同一天或任何時間接種疫苗。

Q4 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後能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
1.放射治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
2.手術後病人因術後容易有發燒現象,為了使副作用可以正確歸因於手術或疫苗接種,建議術後至少7到14天後才接種疫苗。若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有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狀態,建議術後至少14到21天後才接種疫苗。

Q5 COVID-19疫苗可以和其他的疫苗一起施打嗎?
答案是須間隔。
COVID-19疫苗應比其他的疫苗(例如流感,肺炎疫苗)更優先接種;建議COVID-19疫苗和其他的疫苗之間需間隔14天。

Q6 疫苗原理及對癌症病人的保護力?
1.mRNA疫苗:輝瑞/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
mRNA疫苗完全不含活病毒,對罹患癌症等免疫抑制病人不會造成直接的安全風險,保護力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達16%病人接種後會有「暫時性」局部淋巴腫大,因此建議電腦斷層或正子掃描等腫瘤評估時程盡量安排在接種第二劑疫苗結束後六週,以免誤當成腫瘤轉移。
2.腺病毒載體疫苗:嬌生/Johnson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
雖然腺病毒載體疫苗在癌症病人尚沒有足夠安全性數據,但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以使其無法複製,癌症病人應可安全使用。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居家辦公越睡越健康! 防疫期間的「午覺對策」睡對姿勢、時間點

「脫光光奔出病房…」自己渾然不知 確診者隔離隔出加護病房症候群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過年掃除、翻箱倒櫃,想讓家裡煥然一新,尤其每到過年前夕,就會開始出現媽媽族因肌肉僵硬、痠痛而上門求診,佑康復健科診所院長張凱翔醫師提醒,長時間使用肌肉、過度疲勞,可能造成肩頸痠痛,甚至導致肌肉拉傷、骨骼錯位等嚴重後果,提醒民眾掃除時應分次進行,並量力而為,以免造成傷害。  大掃除是年前居家整理的重點...

閱讀詳情 »

你有注意過自己的尿液是什麼顏色的嗎?其實尿液顏色可能反應了目前的健康狀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正常尿液應該是黃色的,淺黃、深黃都算正常,可能是飲水量導致顏色深淺問題;但若為黃色以外的顏色,則需特別提高警覺了,當心可能是腎臟病、泌尿道感染等問題,建議應及早就診為佳喔!  1...

閱讀詳情 »

撰文/李彥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心肌梗塞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令人聞風喪膽,而這個疾病發生常常過於突然,讓人措手不及,來不及應對。 我們知道,心肌梗塞發生的前兆有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甚至蔓延到肩頸部位的疼痛感。如果,連這樣的警訊都未出現,甚至並不明顯時,該如何察覺心臟已經出現異狀了...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是否覺得「使力」變成一件困難的事情?步行時走不穩,導致跌倒;拿起杯子想喝水,卻無法施力使杯子摔破;東西掉在地上,蹲下身後卻站不起來,種種看似自然的「老化」現象,其實與「肌少症」有著莫大的關聯性。   時時使用 隨處可見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