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症病人該不該打新冠疫苗? 6大疑問癌症專家一一解惑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一夕大爆發,打疫苗瞬間變成全民關注的焦點,但有一群人卻擔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接種疫苗?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暨附設醫院癌症副院長李冠德觀察,近2周癌症門診中,最熱門的問題就是癌症病人頻頻詢問自己是否可接種COVID-19疫苗。

癌症屬重大傷病,目前癌症病人被列為第9類優先接種族群,儘管在國內疫苗還不充裕的當下,尚無法優先接種,但應該在全民大規模接種之前,先有正確觀念。

李冠德表示,綜合目前現有的醫學證據,癌症病人均應接種疫苗,他們的家庭接觸者亦然,不過,要注意的是,每一個癌症病人接種的時間點會因為罹患癌別、接受療程有所不同,建議與醫師討論,於適合時機完成疫苗接種,才能確實保護自己。

李冠德進一步整理病人及家屬常見的6類問題,根據近期美國頂尖血液病和腫瘤科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提供的接種建議以及現有醫學證據,一一解答如下:

Q1 癌症病人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大型研究證實癌症病人發生COVID-19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和死亡率很高,癌症病人屬於免疫力低的族群,一旦感染,病毒脫落的時間較長、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也較一般人大,因此為癌症病人接種疫苗會同時帶來社會效益。美國的專家委員會強烈認為所有癌症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庭接觸者均應「優先」接種 COVID-19 疫苗。

Q2 化學治療期間能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至於接種時間點須視癌別而定。
1.實體腫瘤病人(例如乳癌,大腸癌,肺癌等)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中性白血球低下時間通常不會太久,專家認為不會影響疫苗的免疫反應,化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不必為了疫苗而停止化療或標靶,若能選擇在白血球上升時接種疫苗會更好。
2.血液癌病人(例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癌等),通常會接受較強度化療及白血球增生劑,因此建議應延遲疫苗接種,直至中性白血球數目恢復。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或自體)者,建議至少要三個月後才能進行疫苗接種。

Q3 免疫治療期間能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接受目前最熱門的檢查點抑制劑(例如PD-1或PDL-1)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由於檢查點抑制劑會造成T細胞免疫增強,在學理上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臨床數據。因此專家建議,可於打針的同一天或任何時間接種疫苗。

Q4 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後能接種COVID-19疫苗嗎?
答案是肯定。
1.放射治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
2.手術後病人因術後容易有發燒現象,為了使副作用可以正確歸因於手術或疫苗接種,建議術後至少7到14天後才接種疫苗。若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有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狀態,建議術後至少14到21天後才接種疫苗。

Q5 COVID-19疫苗可以和其他的疫苗一起施打嗎?
答案是須間隔。
COVID-19疫苗應比其他的疫苗(例如流感,肺炎疫苗)更優先接種;建議COVID-19疫苗和其他的疫苗之間需間隔14天。

Q6 疫苗原理及對癌症病人的保護力?
1.mRNA疫苗:輝瑞/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
mRNA疫苗完全不含活病毒,對罹患癌症等免疫抑制病人不會造成直接的安全風險,保護力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達16%病人接種後會有「暫時性」局部淋巴腫大,因此建議電腦斷層或正子掃描等腫瘤評估時程盡量安排在接種第二劑疫苗結束後六週,以免誤當成腫瘤轉移。
2.腺病毒載體疫苗:嬌生/Johnson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
雖然腺病毒載體疫苗在癌症病人尚沒有足夠安全性數據,但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以使其無法複製,癌症病人應可安全使用。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居家辦公越睡越健康! 防疫期間的「午覺對策」睡對姿勢、時間點

「脫光光奔出病房…」自己渾然不知 確診者隔離隔出加護病房症候群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骨髓增生性腫瘤有多難被診斷出來?根據統計,曾有20%的患者因此延誤第一治療時機。林口長庚醫院今(16)日宣布已將AI技術運用於血液病理診斷,利用其身為全台少數完成跨院區病理科數位化的醫療院所的身分,下一步可望能發展出一套可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用人工智慧助攻血液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秋不少台灣人愛吃燒烤享受過節氣氛,但小心吃出「烤肉病」,醫師提醒,往年一到中秋連假期間,急診總會湧入大量腹痛、腹脹、上吐下瀉的腸道急症患者,只要出現劇烈腹痛、頻繁嘔吐及腹瀉,甚至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暈眩等情形,就須盡速就醫,可能已是急性腸胃炎。 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陳...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手爸媽護寶寶一生,第一件事,可得在孩子出生3個月內趕快接受聽力篩檢!因為國民健康署統計發現,去年國內新生兒有16萬697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已達99.1%,其中就發現有825名有聽力損失的寶寶,全部轉介後續療育服務,有機會藉此達到正常的語言發展。 原來先天性聽力受...

閱讀詳情 »

記者 陳家珍/台北報導 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發現,長達2個多月的防疫期間,上班族運動量大減近4成,且有3成上班族「僵化」成「完全沒運動」,導致超過半數上班族體重較之前增加。而略顯發福的體態,在想奮發運動減肥之際,面對中秋佳節到來,月餅、烤肉吃喝行程轟炸下,許多人不免擔心起肚子一「團」臉又「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