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症精準醫療時代 台灣資通訊結合生醫產業強化競爭力

癌症精準醫療時代 台灣資通訊結合生醫產業強化競爭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全球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為患者量身打造適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主辦2022精準醫療高峰論壇(Advanced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Forum, APCM),雲集癌症醫學界頂尖醫師,與生技醫療創新動能的跨域合作,聚焦台灣癌症精準醫療未來規劃、策略執行與臨床應用。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博士談及精準醫療的趨勢,預防勝於治療仍是關鍵,從精準治療,進入精準診斷,最終達到精準預防,並結合台灣生醫產業與資通訊優勢,希冀達到全年齡層的大健康布局。

2004年進入精準治療時代 癌症醫療新曙光

2000年以前,癌症治療處於「化學治療」時代,楊泮池博士表示,以肺癌為例,不管選擇何種化療藥物,治療有效情形約2-3成,且當時皆用西方人標準劑量,但東方人的體型、基因、代謝機制都不同,因此化療副作用層出不窮。

直到2004年,因發現肺癌重要的突變基因,治療上只要透過藥物,精準地將突變基因途徑關掉,腫瘤細胞就會死亡,療效從原來2-3成進展至7-8成,更能藉此預測患者預後,開始進入「精準治療」時代。而現今精準醫療的發展,從疾病治療更拓展至個人化精準醫療,亦開始走向「精準健康」,乃以基因定序、標靶藥物、細胞療法等手段,達到精準治療、早期檢測、預防和保健,甚至推動全年齡層皆健康的概念。

癌症精準醫療時代 台灣資通訊結合生醫產業強化競爭力

精準醫療時代關鍵:以全方位達到精準預防、診斷及治療效果

基因定序能助民眾檢測發病風險,楊泮池博士表示,「等到發病再治療,完全治癒的機會低,病人會受苦,所有疾病的治療要『往前』部署,要在疾病可以治癒時就能早期診斷,更重要的是,當你還沒發病,就要知道哪些病的風險高,以避免發病。應從精準治療,走到及早精準診斷,再來發展精準預防。」

患者可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到突變基因,根據不同基因與體質調整藥物,達到併發症最少、療效最好的目標,這項科技是成功進入精準醫療時代的關鍵之一。楊泮池博士表示,世界各國也逐步規畫將NGS納入醫療保險,例如美國精準醫學倡議(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PMI),英國10萬基因體計畫(100,000 Genomes Project)、法國的基因體醫學2025(Genomic Medicine 2025)等,而日、韓亦以部分負擔方式,將特定NGS檢測納入給付,台灣健保僅給付單一基因檢測,若使用全面的NGS,可一次找出50-60個重要且有對應用藥的致癌基因,希冀未來能將NGS納入健保。

台灣挾資通訊優勢 強勢助攻醫療國際競爭力

為讓患者得到更多癌症精準醫療,各國紛紛投入智慧醫療,楊泮池博士表示,201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PMI作為框架,提出「All of Us」計畫,建立生物資訊資料庫;英國健保署為10萬名癌症患者進行全基因定序,並整合大量研究資料,成世上第一個提供基因組醫學的體系。反觀台灣,亦擁有資通訊優勢,政府與產業界合作,於2012年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目前已收案近16萬,提供國內外學研與產業分析應用,奠定基因體研究基礎,以規劃疾病成因分析與治療基準。

楊泮池博士認為台灣極具優勢,基因定序檢測所用的晶片是台灣研發代工製造,且Taiwan Biobank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合作,再搭配健保資料庫、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等國家資源,研究人員更便於進行分析,並結合醫療與生技能量,整合產官學研醫,同時培養人才,並以APP、穿戴式手環等親民的數位工具,為國人量身訂製疾病預測模式,有機會讓各年齡層族群都很健康,而因應現代少子化,若各年齡都健康,未來才有足夠競爭力站上國際。

產業需靠政府扶植,才能將產官學研醫進一步結合,楊泮池博士表示,立法院去年底三讀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包括細胞治療、免疫治療、人工智慧、數位醫療等,納入產業適用範圍,提供落日延長、租稅減免等優惠,以新的條例獎勵產業持續向前邁進。另外,達到落地應用,是發展生技產業的關鍵之一,「自己要先用,未來才能走得出去。」楊泮池博士說,鼓勵醫療院落地使用國產生技醫藥產品與相關技術,從前端生產照顧到後端應用,以強化國際競爭力。

【延伸閱讀】

2成癌友因肺癌死亡 掌握黃金治療靠NGS

癌症精準醫療成趨勢 基因諮詢師助醫病看懂治療計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今(22)日開始,進入健身房需要出示接種3劑疫苗的證明。指揮中心解釋,因接種疫苗後可不戴口罩運動,且健身房屬於可接觸大量不特定人士的場域,因此提出限制。但細節為何,如何提出證明?對此教育部體育署製作QA,詳細說明其規定。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選手的肩膀、手肘因長期使用而受傷;再加上有時須頻繁跑跳,選手的膝蓋、腳踝也相對容易受傷。為了讓運動選手能夠擁有最好的體態,迎接每一場的訓練、比賽,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李育豪醫師受邀至中大壢中進行運動傷害防護醫療教育。 傷害急性期 控制不適症狀為主 李育豪醫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李政鴻醫師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心房顫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4/22)本土個案新增3766例,與昨日近三千的病例數相比,約增加26%;境外移入數則有93例,包含落地採檢83例及10例居家檢疫採檢。而今日新增之本土個案中,中症患者有11人,以80歲以上長者居多,且半數無接種過任何新冠疫苗;重症患者則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