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發生藥物過敏該怎麼辦? 食藥署:掌握3原則

服用藥物以後,皮膚出現紅疹、眼睛產生不適紅腫等症狀,該怎麼辦呢?服藥過後若是發生這些症狀時,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發生藥物過敏了,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民眾,假如在用藥期間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藥物過敏6大前兆症狀,要立即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讓醫生知道您用了哪些藥品。

藥物過敏是在使用藥物後,引發身體出現過敏的症狀,任何人或藥物都有可能產生藥物過敏,而且是難以預期的,又因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使用後立即至數日內出現,但也有部分過敏反應可能延遲至2至3個月才出現。

當發現自己使用藥物後,發生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疹」、口腔或黏膜潰瘍「破」、喉嚨痛「痛」、眼睛紅腫、灼熱「紅」、眼睛、嘴唇腫「腫」、發燒「燒」等症狀時,可能是藥物過敏的前兆,應儘速就醫。食藥署提醒民眾,發生藥物過敏時處理的3大原則:

(一)儘速回診或就醫:疑似出現用藥過敏症狀時,應儘速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切勿擅自自行停藥、換藥,以免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或藥物過敏狀況加劇。

(二)註記過敏藥物: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可請醫師將過敏藥品名稱註記於「藥物過敏紀錄卡」,連同健保卡隨身攜帶,也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中。

(三)主動告知:若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過敏藥品,領藥時再請藥師幫忙核對,以避免誤用過敏藥品,確保個人用藥的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用藥期間應注意服藥後身體反應,若出現可疑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用藥史,才能避免演變為嚴重藥物過敏;對於使用藥品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鄰近的藥局向藥師諮詢,讓藥師為您的用藥安全進行完善的把關。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COVID-19)持續延燒,加上秋冬向來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因此,COVID-19與流感病毒將會同時威脅國人健康,由於校園陸續恢復實體上課,恐增加未來群聚感染風險。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表達對長期投入醫學研究及公益活動的台北醫學大學支持,今(6...

閱讀詳情 »

現年75歲的知名導演柯一正,2006年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他上《聚焦2.0》自曝不只切除4公分腫瘤,還切掉17公分腸子,拿掉2顆膽結石。而後接受化療,除了第一次打針嘔吐,期間鮮少有副作用產生,柯一正笑說化療期間胃口還是很好,在恢復室都想著等下要吃什麼,也因為積極配合治療,被醫生稱為最樂觀的病人。但他的...

閱讀詳情 »

  血管斑塊阻塞與血糖有關?  哪些危險因子最要當心? 近年名人心血管事件驟逝意外頻傳,而危險因子控制不良,容易升高急性冠心症的發作風險。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黃崇誠醫師受訪指出,血管斑塊阻塞主要原因之一,與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關。醫師提醒,血管斑塊阻塞會影響內皮細胞的功能,...

閱讀詳情 »

  「主動脈剝離」為何發生?  胸背「痛如刀割」快就醫 「小鬼」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驟逝離開屆滿一年,近年來,青壯年因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意外猝逝頻傳,更突顯出血壓控制對於心臟健康的重要性,是各年齡層都應注意的健康議題。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黃崇誠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三分之二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