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白血病患者不再侷限化療 口服標靶藥物7月納健保給付

白血病患者不再侷限化療 口服標靶藥物7月納健保給付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50多歲的廖先生平時健步如飛,幾年前體力陡降,做事有氣無力,甚至伴隨發燒症狀。經家人提醒緊急至血液腫瘤科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且因發病原因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轉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約占2成5的難治類型。若採納傳統化療,恐因療效不彰,存活期僅4個月。面對突如其來的罹病事實及很短的存活期,廖先生只覺晴天霹靂。


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醫師說,自2017年起,數款標靶藥陸續上市,臨床上已有FLT-3標靶藥及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可用,今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經評估後,該患者開始使用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並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僅完成2次療程,體內癌細胞幾乎全滅。進一步完成骨髓移植後,病程穩定控制逾3年,順利達成搶時間救命的治療目標。此外,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更在今(2021)年7月通過健保給付資格,成為我國第2款通過健保給付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


警覺4大症狀、進行2種檢查 確診一定要就醫!


滕傑林主任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是1種病程惡化快速、與骨髓相關的血液疾病。每年約新增800多例,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平均年齡為60至65歲,且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男性略多於女性。


滕傑林主任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後,失去正常分化及死亡機制的血癌細胞(芽細胞)會佔據血液及骨髓,導致正常血球數量降低且功能受到影響。例如紅血球數量太少,會導致臉色蒼白、異常疲倦、嚴重貧血;白血球數量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發燒、難以控制的感染;血小板數量太少,導致凝血功能降低,出現莫名瘀青或流血不止,例如流鼻血、月經出血不止;此外,大量芽細胞堆積於骨髓內,也會導致骨髓膨脹,引起骨頭疼痛。


滕傑林主任分享,十幾年前,診間有名22歲年輕女性患者,因高燒不停且全身蒼白如紙而緊急送醫,意外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因無法接受罹病事實,也擔心化療會破壞結婚及生子計畫,該患者竟選擇採納民俗偏方。2周後因疾病大幅惡化,再次緊急送醫,白血球數量從原先的1萬提升至6萬,激增了6倍。爾後患者才正視疾病,在完成標準化療後,終於成功控制疾病。


滕傑林主任提醒,若發生相關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進行血液檢查確認白血球的數目;透過骨髓檢查確認骨髓內細胞型態,確定症狀是否由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引起。確診後也應即早治療才能搶時間救命。


白血病患者不再侷限化療 口服標靶藥物7月納健保給付

▲若發生相關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進行血液檢查確認白血球的數目。(圖片來源/照護線上提供)


終結40年治療困境 標靶藥物助年長、體弱者戰勝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曾長達40年無新藥問世,患者過去存活時間很短。滕傑林主任說,過去僅可透過化療消除癌細胞,可否接受標準化療成為預後的重要關鍵。然而,標準療程需要採納強效、高劑量且密集的化療,約有2成5的患者,因年長或因心臟、肝腎功能不佳等共病症導致體弱而難以承受,因此這類病人存活期僅有4個月。


白血病患者不再侷限化療 口服標靶藥物7月納健保給付

▲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服藥方便,且適用於所有突變基因型別,約6至7成屬於難治型的患者可受惠。(圖片來源/照護線上提供)


所幸自2017年起,有多款標靶藥問世供臨床治療使用。滕傑林主任舉例說明,過往難以採納標準化療的年長及共病症的體弱患者,就有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可用。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服藥方便,且適用於所有突變基因型別,約6至7成屬於難治型的患者可受惠。BCL-2抑制劑需與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以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提升存活期,甚至爭取治癒。


白血病患者不再侷限化療 口服標靶藥物7月納健保給付

▲BCL-2抑制劑需與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以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提升存活期,甚至爭取治癒。(圖片來源/照護線上提供)


滕傑林主任說,因為標靶藥所費不貲,沉重經濟負擔讓患者難接受最適切的治療,錯失黃金治療期。政府為照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在2020年首度給付1款FTL-3標靶藥,今(2021)年7月起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又成為第2款給付標靶藥。在政府德政及標靶藥支持之下,鼓勵患者一定要即時採納正規治療、積極遵照醫囑,與醫療團隊一起戰勝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即時察覺疲倦、發燒、瘀青、骨頭痛,戰勝凶猛急性血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師圖解說明 照護線上編輯部


更多NOW健康報導
▸對抗隱形缺氧猝死 智慧醫療「血氧即時監測平台」上線
▸疫苗接種開放至第9、10類 高風險慢性病這10大類在列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一位32歲未婚女性,接受抹片檢查,醫師內診發現,她的陰道有一中隔組織,將陰道隔成雙陰道,並形成雙子宮和雙子宮頸。收治病例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關祥彬表示,患者某一邊子宮頸得到零期原位癌,另一邊則健康,由於癌症發現得早,透過手術切除並追蹤1年,至今未再發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國人養生風氣越來越盛行,許多人願意花大錢購買保健食品,其中,又以牛樟芝最受推崇。究竟,為何民眾趨之若鶩?牛樟芝又有什麼效果?隨著樹林日漸減少,無重金屬汙染的牛樟芝又該從何而來呢? 牛樟芝是台灣特有的品種,全世界野生牛樟菇只生長在台灣山區的樹林間,是目前台灣最獨特且珍貴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高雄市梓官區赤崁里的蔡里長15年前被診斷出罹患C肝,發現時已肝纖維化第二期,但在鍥而不捨持續治療三個療程後,不僅逆轉了纖維化,C肝至今也無病毒復發跡象,15個年頭來,他持續在鄉里間擔任「肝炎篩檢守護神」,主動督促所有居民定期接受篩檢,發現罹病,就要立即接受治療。 高醫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大家一定要撐下去!」20歲的八仙塵爆傷患江天豪,在台北慈濟醫院經過25天的治療,終於順利出院。江天豪說,感謝辛苦的醫護人員,讓他身心靈都獲得重生,也為其他塵爆傷患與家屬加油,鼓勵大家一定要撐下去。 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王樹偉指出,江天豪在加護病房期間,頻頻詢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