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很多人都有濕氣重的毛病,但卻總是被忽視,每天早上起床時不妨觀察下自己,若是有常睡不醒、乏力懶散、頭暈、食慾不振、四肢痠痛、大便黏糊糊沖不掉等症狀,基本可以判斷就是濕氣重。體內有濕氣,就像人穿了一件濕噠噠的大衣一樣不方便,身體裡的器官也因此無法正常運行,久之,各種疾病相繼出現。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濕氣重怎麼調理?多吃一種食物輕鬆祛濕

提起祛濕,薏仁、赤小豆是繞不開的兩樣神物,所以祛濕的食療方子裡常提到薏仁紅豆湯,雖叫紅豆,但實際上,赤小豆的祛濕功效更強。

方法有2種:一是取適量的薏仁、赤小豆來熬湯,再加點冰糖,切忌不要加大米,大米有濕氣,會使功 效大打折扣;二是買成品薏仁茶飲用,薏仁茶種類較多,關鍵是看配方,不少薏仁茶中含有薏仁、赤小豆、馬齒莧、淡竹葉等藥材,祛濕的同時還能消腫減肥,比直 接煮湯效果更好,很多人都知道濕氣重也會導致肥胖,祛濕又減肥,雙管齊下,自然更贊。

食療再配合這5個動作,濕氣全跑光

人體內穴位多,找準穴位按摩可防病治病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濕氣重的人可針對以下5個穴位進行拍打,祛濕效果很好。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拍手

體內濕氣重的人,在雙手的大魚際靠近手腕的地方,會呈現青色或紫色。經常拍拍手,尤其是大魚際處,就能將滯留在體內的濕氣給拍出去。最開始拍手時,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住,不要放棄。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抓腋窩

腋窩的頂點是極泉穴,它是心經的重要穴位,也是腋下淋巴最密集的地方,經常按摩、抓揉此處,能幫助心臟排毒。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拍肘窩

拍打肘窩能去除心肺上的毒素,連續拍打5~10分鐘,就會出現青、紅、紫、黑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拍打腹股溝

拍打腹股溝(腹部和大腿連接的地方)能加速氣血運行,驅除病邪。不僅能健脾胃,對於調理婦科病、治療因血脈不暢導致的血瘀痰濕都很有效果。

知道嗎?你身上的「濕氣」都很毒!吃1種食物做5個動作,濕氣十分鐘全跑光!不看會後悔一輩子!

拍膕窩

在膕窩(也就是膝蓋後的凹陷)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委中穴,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 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一個重要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體內的濕氣排不出去,很容易導致關節炎。空閒時候,拍打膕窩5~10分 鐘,或直到出痧、有瘀斑為止。每10天拍一次,把這個排污口調理通暢,體內的濕氣就能順利排出來了。

濕氣重的人,除了喝薏仁茶、拍打穴位,平常還需要改善不良的習慣,比如光腳踩涼地板,淋雨,吃涼食,不注意保暖等,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對於健康人來說無大礙,但對濕氣重的人來說,卻要重視並儘可能避開,否則再多的食療按摩都無濟於事。

相關推薦

一天中有三個最佳養生時段   養生也要把握好時間,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纔能讓身體更加健康 ,早、中、晚三個不同的時段,也有不同的保健方法。 早搓手可醒腦 早晨起床後,隨著人體活動的增加,心率會加快,因此早晨要注意調養心肺。可采取搓手心、揉按手指等方式,通過刺激手心的勞宮穴,讓心髒興奮,...

閱讀詳情 »

你適合吃什麼顏色的食物?   紅色食品 假如你生來體質較弱,易受感冒病毒的欺侮,或者已經被感冒纏上了,紅色食品會助你一臂之力,天生具有促進人體健康衛士之一的巨噬細胞活力的功能,巨噬細胞乃是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殺手」,其活力增強了,感冒病毒自然難以在人體內立足,更談不上生長繁殖了。 至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58歲男性從事勞動工作,導致長期有右膝疼痛的現象,甚至每次蹲下時都必須用手支撐,雖曾藥物治療,但仍無法根除病痛,直到進一步接受檢查後,醫師透過關節軟骨再生術,患者已逐漸恢復健康。這名患者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早期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且已嚴重造成小腿骨往內側彎;朴子醫院副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為慶祝中秋節,台南市立醫院提前舉辦「別讓嫦娥笑我們胖,享『瘦』中秋好健康」活動;院方並邀請健美女神李佾明教導運動消耗熱量方法,以及剝柚比賽。該院營養師更是建議民眾,中秋節幾乎必吃的烤肉,一定要謹記「三要」與「三不要」,才能吃的健康無負擔。秋高氣爽,常讓人心曠神怡,也容易讓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