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短氣無力、頭重胸悶 您中暑了嗎?

短氣無力 頭重胸悶 您中暑了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氣炎熱,若沒有做好自我防護,小心可能因此中暑,尤其近期氣溫屢次達到35度高溫,人體的體感溫度感受恐怕更高。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身體要適應高溫時,會將多餘的熱散出,毛細孔會擴張,血管通透性會增加,因而流汗,這時若身體無法將多餘的熱排出體外,就會造成中暑。

常出入冷氣房者 中暑機率高

賴博政指出,近日因中暑就醫的民眾增加近一成,長時間在悶熱的環境工作、從事戶外活動,或經常出入冷氣房者,中暑的機率更高;以中醫而言,暑為致病的邪氣,容易消耗人體內的水及氣,加上暑邪易上擾心神兼夾濕熱,患者會出現口乾喜飲,短氣無力,且頭重、胸悶、倦怠等現象。

賴博政醫師提到,長時間處在悶熱不通風,或炎熱的環境下活動導致中暑,稱為陽暑,患者出現面紅汗多、身體燥熱、心情煩躁、口唇乾渴等症狀。若是突然從炎熱環境進到冷氣房,或貪涼突然引用大量冰飲,使體內熱氣無法散出而導致的中暑,又稱陰暑,陰暑症狀不明顯,卻不得輕忽其嚴重性。

多食涼性食物 出現陰暑徵兆立即就醫

究竟要如何防範中暑呢?賴博政建議,可多吃薏苡仁、蘿蔔、綠豆、番茄、西瓜等涼性食物,但寒性體質或腸胃較差者,則需慎用。穿衣可選排汗衣料,並保持環境通風,若室內溫度太高,可適當使用空調。出外活動時須注意防曬,適時補充水分。

賴博政醫師提醒,若突然覺得身體發熱、不易流汗,且頭痛又暈又重、胃口變差,還出現嘔吐腹瀉等嚴重症狀,恐是陰暑徵兆,應盡快就醫治療。

【延伸閱讀】

帶狀疱疹「痛不欲生」  老年族群疫苗積極防範

臺灣製藥產值直逼百億 這70多國都用MIT製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0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膀胱過動症不僅僅對生活帶來麻煩和尷尬,根據加拿大的一項研究表示,膀胱過動症對老年人來說,還可能引發潛在的致命性的跌倒,研究刊登在《PLOS ONE》(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膀胱問題 也可能使長輩跌倒 研究的主要作者、Alberta大學老年醫學助理教授William ...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大家在預約疫苗時會用上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 健康存摺APP」於今(27)日宣布3大改版。改版內容有:分別為因應資訊科技進步潮流,兼顧安全及便利,開發以「生物辨識」取代傳統的輸入帳號密碼登入方式;其次是原有的健康存摺嚐鮮版獲得民眾好評,上架為正式版;另外為充分回應民眾...

閱讀詳情 »

又到了歲末年終之際,面對低溫來襲,冷颼颼的天氣,選擇保暖的方式無奇不有,然而不適當的NG行為,當心危險上身!急遽氣溫下降 6個小叮嚀起床方面:「慢、熱、起、穿、行」的行為後,安心踏實的下床活動。飲食方面:選擇溫熱的食物或飲品,注意食用時的安全溫度勿超過攝氏65度。另,喝酒以暖身是NG行為,因為酒精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4歲的李先生是退休的壓克力加工廠老闆,年輕時開始抽菸,也曾因為感染肺結核,接受過完整的治療。退休後在家人勸說下,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但這兩年卻因疫情而不得不暫時中斷;最近因疫情逐漸趨緩,重新進行全身健康檢查,經由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竟然發現縱膈腔及肋膜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