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讓癌細胞「饑餓」死亡!(歡迎分享)

 
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讓癌細胞「饑餓」死亡!(歡迎分享)
臨床研究顯示,靜脈注射高濃度的維生素C可以對癌症治療產生積極作用,且體外實驗顯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更容易被維生素C殺死,然而維生素C的細胞毒性以及這種選擇性殺傷作用產生的機理至今不明。
 
   臨床研究顯示,靜脈注射高濃度的維生素C可以對癌症治療產生積極作用,且體外實驗顯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更容易被維生素C殺死,然而維生素C的細胞毒性以及這種選擇性殺傷作用產生的機理至今不明。日前,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Miguel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揭示了維生素C對腎癌細胞產生細胞毒性以及其選擇性殺傷作用產生的機理,該研究論文於近期發表在《生物化學雜志》上。

   據介紹,該研究團隊以腎透明型腎癌細胞作為腫瘤細胞研究模型,通過研究維生素C對腎癌細胞產生細胞毒性的機理,發現維生素C可以通過依賴低氧誘導因子(HIF)介導細胞死亡,且這一現象也被廣泛發現於其他癌細胞中。以此為切入點,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HIF陽性的腎癌細胞可以通過腫瘤細胞普遍高表達的葡萄糖受體GLUT1在胞內累積更多的維生素C,並與胞內的鐵離子反應產生更多的活性氧基團(ROS),進而誘發嚴重的DNA損傷。

  研究人員解釋說,細胞對DNA損傷的修複需要消耗氧化型輔酶I(NAD+),同時,細胞以糖酵解方式獲取能量也要用到NAD+。因此,大量損傷會造成細胞「饑餓」,由於癌細胞更依賴這種「食材」,它們更容易因為「饑餓」死亡。概括而言,一方面維生素C會使癌細胞產生更多的DNA損傷,另一方面也使癌細胞對這種損傷變得更敏感,這就是維生素C選擇性殺傷癌細胞的機理。

 

歡迎分享~~~~~~~~~~~

 

其他閱讀:

必看!飯吃太快的4大危害:『癌症風險提高』!

這篇教您如何放慢吃飯速度!(歡迎分享)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46601

 

 

相關推薦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公布,國內新增2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之20例本土病例,其中16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7月24日至8月3日。個案...

閱讀詳情 »

高端研發國產COVID-19疫苗,通過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申請(EUA),核准生產,已經封緘配發第一批,以供民眾施打。但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提出質疑,郝龍斌今更向法院遞狀,聲請停止衛福部對高端疫苗的EUA,還喊話地方不要配合中央施打。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回應,打疫苗這種事不...

閱讀詳情 »

根據雄獅旅遊內湖總部員工透露,有一名內勤員工確診,目前感染源不明。昨晚該公司緊急宣布,即日起不可跨樓層移動、午餐需分流。對此,雄獅表示,該員工同住家人PCR(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因有分流、分區辦公,匡列的密切接觸員工僅5人居家隔離,昨天快篩結果皆為陰性,今天再進行PCR檢測,目前正等待相關結果出爐。...

閱讀詳情 »

雙北市日前宣布8/3起開放餐廳內用。台北市長柯文哲坦言,現在用台北通掃QR code入場恐怕「不切實際」,現在市府正研究如何讓實聯制能更快、更有效的執行。柯文哲也提到環南市場的例子,也會考慮在人流多的地方使用悠遊卡入場,他也提及,這2個禮拜以來,對於餐廳開放內用這件事情「仍感到很焦慮」。雙北市上週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