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抗生素濫用問題日益嚴重,引起全球關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利用老鼠實驗,證實:「濫用抗生素將導致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修復功能,使心肌梗塞的死亡機率大幅提高。」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利用實驗鼠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將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這項重大發現不僅證實「濫用抗生素將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時研究團隊亦發現,若結合「乳酸益生菌療法」,可望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功能。而這項本土研究已於今年10月8日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

濫用誤用抗生素 會破壞身體好菌

根據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轉述,抗生素是目前醫療常用的藥物,而濫用、誤用抗生素,會使抗藥菌株快速出現、變多,產生抗藥性,甚至演變出超級細菌。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的結果,會破壞身體好菌。

研究團隊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腸道細菌後,發現施行心肌梗塞模擬手術的小鼠死亡機率大幅提升,其中多數是死於心臟破裂。經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箇中關鍵是缺少了腸道細菌的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抗生素是目前醫療常用的藥物,而濫用、誤用抗生素,會產生致命的抗藥性。

菌相失調 會降低身體抵抗力

研究員謝清河強調,短鏈脂肪酸是腸道細菌行無氧發酵的主要代謝產物,也是維持免疫細胞功能的重要因子。心肌梗塞時會產生大量壞死細胞,這些細胞會誘發體內免疫反應進行修復,以維持心臟結構穩定。然而,如果體內缺乏短鏈脂肪酸,免疫系統的修復作用將受影響,從而提高死於心臟破裂的機率。

存在人體內外的「人體微生物群」(human microbiome)共有人體細胞總數的數倍之多,這些數量龐大的微生物與人體形成一種共生關係。使用抗生素後,部分菌種會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群則趁機繁殖,進而引起菌相失調,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

乳酸桿菌可調節菌相 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

目前已知,腸道菌相的平衡,與人體肥胖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與精神及神經退化等疾病皆有密切關聯,可視為人類維持健康重要的共生夥伴。近來部分研究文獻更指出,腸道菌相的失衡與心血管疾病的發展情形有關,本次研究進一步破解其間作用機制。

本論文共同作者湯文宏研究助理及陳泓志博士後研究員表示,本研究歷經數年,證實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會影響其他疾病的預後結果。此外,研究團隊亦發現結合目前盛行的乳酸益生菌療法,透過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有望藉由改變腸道菌相及其代謝產物的組成,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功能。

該論文已於美東時間10月8日刊載於Circulation期刊,文章標題為〈Loss of Gut Microbiota Alters Immune System Composition and Cripples Post-Infarction Cardiac Repair〉。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688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吸煙有害健康?都知道。點蚊香有害健康?真的嗎?關窗閉戶點上一盤蚊香睡覺,等於連續抽6包煙的危害,專家說的。 一覺醒來,被蚊香熏得頭暈乏力的長沙市民陳先生對此有切身體會。5月22日,記者對蚊香、花露水等夏季常用驅蚊產品進行試驗,發現這些產品如果使用不當,就可能變成大家身邊的“隱形殺手&r...

閱讀詳情 »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減速,漸漸出現細紋、皮膚鬆弛等。 許多茶材中所含的氨基酸、維生素等都有調節神經中樞系統,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的功能。 下面,我們來自製幾款好喝有簡易的養生茶吧。 一、抗衰老降脂茶飲 適應者:鬚髮早白、高血脂、動脈硬化。 原料:烏龍茶3g、槐角18g、何首烏30g、冬...

閱讀詳情 »

射出過快怎麼辦?我們都知道,要是在兩夫妻生活中,射出的時間太快,那麼女人就很難得到滿足,所以男性就需要學會一些延長射出的技巧,這樣才會讓把你在夫妻生活中有更加出色的發揮,讓你做一個自信男人。 這幾個性技巧讓男人房事自信起來 有意識地停止 有很多人忌諱在兩夫妻生活中突然中斷,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這並...

閱讀詳情 »

現在很多人都受到便秘的困擾,特別是久坐的白領們。他們排便的次數減少、排出受阻、直腸墜脹、排便不盡等感到痛苦。而飲食不當、身體減少運動和經常食用藥物也會增加排便困難。如何才能改善便秘輕鬆排便呢?以下是如何快速排便的方法。 1、首先要多喝開水,使腸腔內保持足夠的使大便軟化的水分,從而達到治療大便乾燥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