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抗生素濫用問題日益嚴重,引起全球關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利用老鼠實驗,證實:「濫用抗生素將導致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修復功能,使心肌梗塞的死亡機率大幅提高。」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利用實驗鼠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將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這項重大發現不僅證實「濫用抗生素將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時研究團隊亦發現,若結合「乳酸益生菌療法」,可望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功能。而這項本土研究已於今年10月8日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

濫用誤用抗生素 會破壞身體好菌

根據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轉述,抗生素是目前醫療常用的藥物,而濫用、誤用抗生素,會使抗藥菌株快速出現、變多,產生抗藥性,甚至演變出超級細菌。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的結果,會破壞身體好菌。

研究團隊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腸道細菌後,發現施行心肌梗塞模擬手術的小鼠死亡機率大幅提升,其中多數是死於心臟破裂。經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箇中關鍵是缺少了腸道細菌的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抗生素是目前醫療常用的藥物,而濫用、誤用抗生素,會產生致命的抗藥性。

菌相失調 會降低身體抵抗力

研究員謝清河強調,短鏈脂肪酸是腸道細菌行無氧發酵的主要代謝產物,也是維持免疫細胞功能的重要因子。心肌梗塞時會產生大量壞死細胞,這些細胞會誘發體內免疫反應進行修復,以維持心臟結構穩定。然而,如果體內缺乏短鏈脂肪酸,免疫系統的修復作用將受影響,從而提高死於心臟破裂的機率。

存在人體內外的「人體微生物群」(human microbiome)共有人體細胞總數的數倍之多,這些數量龐大的微生物與人體形成一種共生關係。使用抗生素後,部分菌種會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群則趁機繁殖,進而引起菌相失調,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研究:濫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相,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

乳酸桿菌可調節菌相 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

目前已知,腸道菌相的平衡,與人體肥胖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與精神及神經退化等疾病皆有密切關聯,可視為人類維持健康重要的共生夥伴。近來部分研究文獻更指出,腸道菌相的失衡與心血管疾病的發展情形有關,本次研究進一步破解其間作用機制。

本論文共同作者湯文宏研究助理及陳泓志博士後研究員表示,本研究歷經數年,證實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會影響其他疾病的預後結果。此外,研究團隊亦發現結合目前盛行的乳酸益生菌療法,透過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有望藉由改變腸道菌相及其代謝產物的組成,提高心臟受損後的修復功能。

該論文已於美東時間10月8日刊載於Circulation期刊,文章標題為〈Loss of Gut Microbiota Alters Immune System Composition and Cripples Post-Infarction Cardiac Repair〉。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688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撰文/春霓、示範者/高慧蓉、攝影/張紋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除了跌倒之外,安全進食同樣是老年照護的一大重點。隨著年齡增長;器官一樣會老化,包含:食道、咽喉…等等,當影響到飲食時,吃東西不再像以前那般順暢,很多硬的食物也得適時的放棄。 為了防止年長者因進食困難以至於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很多人都有脂肪瘤,有的人只是小小顆,不大也不痛不癢;然而,卻有人的脂肪瘤會長到10公分大,甚至有人會因為壓迫到神經,而出現疼痛。皮膚科醫師提醒,脂肪瘤分為良性與惡性,而且都會越長越大,最好及早做治療。 長在脊椎附近較深位置 恐壓迫神經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包包或口袋裡不再只是放錢、放手機就夠了!不想讓自己或家人身體狀況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每況愈下,從現在開始養成把長效型的口罩、乾洗手慕斯、私密噴霧這三寶隨身攜帶在包包裡的好習慣,別被PM2.5、病毒、細菌打垮了身體,必要時可以保住一命! 「超季銨因子」讓保護更長效 無毒不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嘔吐還解黑便 不是食物排泄、竟是腸胃道出血! 一名50歲的中年男性,患有高血壓並平日都有規則服藥,前一晚與朋友聚餐,吃了生魚片和牛排,早上起床後即開始上吐下瀉,全身無力冒冷汗到醫院急診。到院時,急診醫師發現男子臉色蒼白,血壓偏低,經醫師仔細詢問病情,發現該名病患早上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