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研究:胃藥恐增加腸胃道感染達5倍



吃胃藥治胃病,腸胃道感染風險恐增加五倍!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疾病管制署、北市聯合醫院利用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服用藥效較強的胃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感染沙門氏菌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停藥一週後風險降低到四倍,一個月後風險才消失。

該研究團隊從過去文獻中分析,氫離子幫浦制酸劑會增加腸胃道感染的風險,但都未考慮病人本身已經有腸胃道疾病,所以無法推論是因為病人本身的疾病,還是非氫離子幫浦制酸劑導致腸胃道感染,為了找出確切相關性,研究過程首先利用健保資料庫2000到2010年資料,搜尋腸胃道感染病人,共納入七萬多名,以病例-對照研究法回溯性尋找適合個案,並校正病例組與對照組的年齡、性別、疾病等,經過大量的交叉比對。

研究發現,一年內使用口服氫離子幫浦制酸劑,此為醫師處方用藥,會讓腸胃道感染風險增加,正在使用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達5.39倍;而服用另一類制酸劑,組織胺阻斷劑,即平常到藥局就能購買到的胃藥,風險也增加為1.84倍。

此外該研究還指出,不只胃病的用藥,在台灣服用非常普及的抗生素,造成腸胃道感染的風險也有5.21倍、類固醇是3.18倍、非類固醇止痛藥(如阿斯匹林)也有2.37倍。

參與該研究的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醫師郭書辰解釋,人體有許多防衛機制,像是一座抵抗細菌的堡壘,能有助降低腸胃道感染,例如胃酸、腸內有許多好菌、以及人體本身的免疫力都具備殺掉壞菌的功能。因此不少人胃痛吃胃藥抑制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就會讓壞菌有機可趁,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

郭書辰說,沙門氏桿菌感染是最常見的細菌腸胃道感染之一,台灣每年約有四千名因為沙門氏桿菌感染住院的病例,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一般人通常2至3天可自行痊癒,但有約5%的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像是心臟內膜炎、骨髓炎、腦膜炎甚至死亡,這類情況通常發生在身體虛弱的病人、年長者、兒童身上。沙門氏桿菌的感染可來自爬蟲類、生菜、未煮熟的水、食物等。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等因素,使得胃食道逆流與胃潰瘍成了文明病之一,胃藥不離身似乎成了普遍現象,郭書辰說,此研究結果並非告訴民眾不能吃胃藥,他強調,身體不適還是要依照醫囑服藥,但在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強效止痛藥、類固醇、抗生素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因為腸胃道感染多來自於未煮熟的食物,例如雞蛋、肉類、生菜與未處理的水等,且食品須保持清潔、生、熟食要分開處理、食物要完全煮熟,保存在適當的溫度等。

本文出處《欣傳媒》《欣傳媒》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相關推薦

今傳出三立電視一名員工PCR篩檢陽性,今晚整棟大樓將逐層清消,另外今台北市信義區百貨9日也傳出櫃姐確診,深夜緊急通知員工並於今日休館1日,預計明天恢復營業,最新疫情狀況由指揮官陳時中14:00親上火線說明。(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信義微風驚傳疑似確診 緊急暫停營業大清消 影/長腿妹開...

閱讀詳情 »

台北市政府昨日宣布專案將「臨床執業獸醫師及助理」列入疫苗接種名單,今日分時段、分流安排至關渡國中接種。不少獸醫師認為平時會近距離接觸很多飼主,可能有染疫風險,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張振東感謝北市府力挺獸醫師打疫苗。北市動保處長宋念潔則提到,5月就開始爭取,今天之內以專案方式完成所1225位獸醫師、助理...

閱讀詳情 »

有媒體節目中引述不明消息來源,稱高端疫苗員工施打COVID-19公費疫苗。對此,高端今天澄清指出這是不實臆測及錯誤傳聞,並強調,除一名員工因懷孕以第六類人員身份接種一劑莫德納疫苗外,並無任何員工依公司經核定之造冊名單接受公費疫苗(AZ或莫德納)接種。有媒體政論節目中,來賓引述他人發言臆測高端員工施打...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7月13日起有條件鬆綁部分限制,不少人保持觀望態度。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今日分享一名醫師的分析,荷蘭疫苗覆蓋率很高,但解封之後沒戴口罩,且重啟大型活動、重開娛樂場所,染疫人數還是指數型暴增。施景中認為,或許如同英國首相所說,解封是不得已的,必須要學會和病毒共存,可能要常常打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