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確診「萬例時代」一定要懂 染疫康復者常見4大後遺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病例單日破萬後,民眾很難避免染疫風險,難免開始擔心COVID-19染疫康復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朱曦指出,若康復出院後,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可視為COVID-19的後遺症,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疲倦、咳嗽、喘氣不順、胸悶等。

原來COVID-19發病時,通常為急性症狀,朱曦說,一般於4周內會消失,但不幸病況嚴重時就需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其他呼吸輔助用具,如高流量鼻導管氧氣。

朱曦指出,一旦康復出院後,仍有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可視為COVID-19的後遺症,除了上述最常出現的4大症狀之外,在臨床上亦有康復者發生如:嗅味覺喪失、失眠、流鼻水、關節痛、食慾降低、盜汗、腹瀉和頭痛的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染疫後遺症不只有生理方面的困擾,臨床觀察,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一些心理層次的症狀,像是腦霧、無法專心、記憶力受損、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且每一位康復者的病症不同,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所有類似的狀況。

若有後遺症要如何面對與治療?朱曦建議,康復者出院後返家2到3周,若有持續的極度疲勞或是呼吸不順,建議立即就醫。若是症狀持續惡化,或有新的症狀產生,也建議尋求專業治療。

為協助染疫康復者儘早回復正常生活,健保署目前有「COVID-19染疫康復者整合醫療門診」,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的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一站式服務。醫師亦提供小方法,有助減緩相關後遺症影響:

1.疲倦:在一早精神最好的時刻,把最重要的事情辦完。妥善計畫每日的行程表,不要同一時間內擠入太多事。

2.睡眠障礙:每天固定時間入睡跟起床,睡前避免使用手機及看電視,和太晚飲用含咖啡因物質(如:咖啡、茶),戒菸及戒酒。

3.喘:戒菸、心肺復健和呼吸運動。

4.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可改善行動力與增強運動耐力。

5.憂鬱、焦慮、心理學症狀:心理師諮商和藥物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免戳鼻子!長庚百人測試出爐 陳時中:「唾液快篩」應該會給過

再喊不會採用「快篩陽=確診」 陳時中舉三大理由反駁贊成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照/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天拉十幾次,「紙片人」竟是罕見的闌尾腫瘤在作怪!一名60歲婦人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7公斤,身材猶如「紙片人」,日前因為頭暈、嗜睡送急診,這才意外發現造成她這十多年來每天跑廁所十多次,長期腹瀉的元凶就是闌尾腫瘤。醫師表示,闌尾癌在大腸...

閱讀詳情 »

出遊跌倒受傷,又不想皮膚留下難看的疤痕,該怎麼處理比較好?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市售有各式各樣的傷口護理與除疤產品,只要瞭解各產品的特點與使用方式,就有助於幫助傷口癒合、減緩疤痕增生喔!  哎呀!跌倒受傷了,傷口怎麼處理比較好?廖偉呈藥師表示,受傷後,皮膚會先經歷發炎期與增生期,傷口才會慢慢癒...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外交部長吳釗燮於今(11)日會晤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II),兩位部長在談話前共同會見國內外媒體,針對台美防疫合作及台灣參與國際衛生事務交換意見。阿札爾在新冠肺炎(COVID-19)國際疫情流行的關鍵時刻率領重要代表團來台,並傳遞美國政府對台灣在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李盛雯/台北報導 對抗癌症之路漫長艱辛,除了擁有堅強信念,如何在這場人與癌症的戰爭中,提升作戰力?2020「癌症免疫營養關鍵直播論壇」邀請國內癌症醫學權威、營養師主講,協助大家釐清免疫營養迷思。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的賴基銘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