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確診「萬例時代」一定要懂 染疫康復者常見4大後遺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病例單日破萬後,民眾很難避免染疫風險,難免開始擔心COVID-19染疫康復後會有什麼後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朱曦指出,若康復出院後,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可視為COVID-19的後遺症,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疲倦、咳嗽、喘氣不順、胸悶等。

原來COVID-19發病時,通常為急性症狀,朱曦說,一般於4周內會消失,但不幸病況嚴重時就需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其他呼吸輔助用具,如高流量鼻導管氧氣。

朱曦指出,一旦康復出院後,仍有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可視為COVID-19的後遺症,除了上述最常出現的4大症狀之外,在臨床上亦有康復者發生如:嗅味覺喪失、失眠、流鼻水、關節痛、食慾降低、盜汗、腹瀉和頭痛的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染疫後遺症不只有生理方面的困擾,臨床觀察,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一些心理層次的症狀,像是腦霧、無法專心、記憶力受損、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且每一位康復者的病症不同,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所有類似的狀況。

若有後遺症要如何面對與治療?朱曦建議,康復者出院後返家2到3周,若有持續的極度疲勞或是呼吸不順,建議立即就醫。若是症狀持續惡化,或有新的症狀產生,也建議尋求專業治療。

為協助染疫康復者儘早回復正常生活,健保署目前有「COVID-19染疫康復者整合醫療門診」,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的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一站式服務。醫師亦提供小方法,有助減緩相關後遺症影響:

1.疲倦:在一早精神最好的時刻,把最重要的事情辦完。妥善計畫每日的行程表,不要同一時間內擠入太多事。

2.睡眠障礙:每天固定時間入睡跟起床,睡前避免使用手機及看電視,和太晚飲用含咖啡因物質(如:咖啡、茶),戒菸及戒酒。

3.喘:戒菸、心肺復健和呼吸運動。

4.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可改善行動力與增強運動耐力。

5.憂鬱、焦慮、心理學症狀:心理師諮商和藥物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免戳鼻子!長庚百人測試出爐 陳時中:「唾液快篩」應該會給過

再喊不會採用「快篩陽=確診」 陳時中舉三大理由反駁贊成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COVID-19(武漢肺炎)新增76例本土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確診縣市分布中,新北市確診數仍然在「2位數」,新增32例,也傳出家禽屠宰場爆群聚。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3時將召開疫情應變會議會後記者會,說明關於新北市的最新疫情及防疫措施,現場最新情形請鎖定《民視快新聞...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本土新增76例COVID-19確診病例,其中台北再增20例。台北市議員陳怡君今日透過臉書證實北市府1駐警確診,讓市府員工高度關注及不滿市長蓋牌行為,不過北市府也反駁「員工確診事件通報皆依據sop,層層通報,並無蓋牌」。稍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將於下午3點召開北市疫情記...

閱讀詳情 »

累積至昨日新北恩主公醫院風暴引起的高雄仁武家族群聚,已釀13人染疫。今疫情指揮中心公布76例本土確診,其中高雄再新增2確診,是否是仁武家族群聚擴大?高雄市長陳其邁將於下午3時將召開疫情應變會議會後記者會,說明關於高雄市的最新疫情及防疫措施,現場最新情形請鎖定《民視快新聞》直播。(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閱讀詳情 »

日本6月4日捐贈台灣124萬劑AZ疫苗,台灣人紛紛表示感謝,日本今也再祭出第二波援助,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今(25)日在記者會中宣布,將追加援贈約100萬劑AZ疫苗協助台灣對抗疫情,疫苗預計在7月中旬前運抵台灣。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表示這100萬劑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