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確診者、接觸者心理壓力大 亞東「心理關懷」助緩解情緒

確診者 接觸者心理壓力大 亞東「心理關懷」助緩解情緒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COVID-19疫情爆發後,每個人除了生活型態大幅改變以外,還時時刻刻擔心可能染疫的風險。倘若不幸確診而住進了醫院或集中檢疫所時,確診者與家人分離,獨自接受隔離,心裡擔心著身體狀況會不會惡化,甚至更擔心的是家人們的安危,擔心心愛的家人們也一起被傳染。

電話關懷服務 身心狀態篩檢 

「我真的被嚇到了!為什麼我會生病?」亞東醫院諮商心理師回憶在電話關懷時一位確診COVID-19而住院治療的阿姨哭著這麼說,面對隔壁床病友的過世,住院期間一直不敢去碰觸的焦慮與恐懼在一瞬間爆發,阿姨用顫抖的聲音訴說這幾天是如何與隔壁床病友相互鼓勵才支撐到現在,如今阿姨失去了並肩作戰的戰友,更需要有人聽她述說心理巨大的痛苦和不安。

亞東醫院精神科潘怡如主任表示,針對確診COVID-19的住院患者,會由精神科專業同仁提供身心狀態篩檢和電話關懷服務,希望在隔離治療的過程中,能去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讓他們雖然隔離但不要孤單。

出現焦慮憂鬱情緒 即時給予適當治療

潘怡如主任說,除了住院的確診患者外,在亞東醫院團隊所承接的兩間集中檢疫所中,也有數百名因確診COVID-19而被隔離的個案,集檢所的醫護人員會定期評估患者身心狀態,若發現其近期有重大變故,或有情緒焦慮憂鬱等情況,即會快速轉介給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由醫師與病人取得聯繫,評估病人當下的精神狀態,或建議適當的藥物治療。

長期抗戰疫情 照顧自己心靈健康

疫情所帶來的突如其來的生活劇變,對於家中有多人染疫的患者而言,更是一場身體與心靈的痛苦煎熬。面對疫情,可以試著只獲取適度的疫情訊息,嘗試回歸到相對正常的作息,偶爾在家中做做運動,或是透過通訊軟體與親友保持聯繫,彼此關心彼此加油打氣,也是很重要的。

潘怡如主任提醒,如果發現自己開始出現焦慮、憂鬱、失眠、食慾變化、不耐煩、容易發脾氣、甚至出現想要傷害自己的想法等情況時,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搶救台灣低迷生育率 不孕症治療補助再升級

告別NG視訊大作戰! 居家辦公更要美得宛若拯救地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5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別等生病才看!想過到底為什麼嗎?醫學越發達,我們的身體卻越變越差?其實遠離疾病的關鍵在於預防食害!發現了嗎?餐廳、小吃,吃飯時間的美食選擇越來越多但我們好像放棄飲食自主權,讓別人決定了我們該吃什麼。其實每個人的體質、基因、精神層面、腸內菌叢、營養狀態、成長方式都不相同, 肉食主義和蔬食主義都不完全...

閱讀詳情 »

沒有所謂「正確飲食法」 在飲食問題上,經常被提及的重要題材包括無添加、無農藥、無介入(不使用荷 爾蒙製劑或抗生素)。關於這些題材,其實我都比較能夠接受,畢竟這些東西本來就 不該存在於人類或動物的飲食歷史中。 然而,無添加、無農藥、無介入的飲食真的是最好的嗎?模仿古老民族的飲食習慣真的是最好的嗎? 在...

閱讀詳情 »

糖與人工甜味劑的危險性 ─問題在於攝取過多的精製糖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中有許多問題。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最大問題就在於醣類過多,顧名思義,醣類過多就是糖分攝取過多的意思。說清楚一點,就是砂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糖分,特別是精製糖類攝取過多之意。 不僅是甜味劑,精製過的穀類(白米及麵粉等)也不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