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輕生 心理師:各種關心指導棋成壓力

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輕生 心理師:各種關心指導棋成壓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日本女星竹內結子日前疑似因產後憂鬱症輕生過世,讓粉絲不解「孩子不是才剛出生嗎?」、「不是拍照還好好的嗎?」、「怎麼會捨得孩子呢?」殊不知這些不正確的認知正是壓力來源。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候南隆說,產後憂鬱症的影響關鍵是壓力,尤其來自親朋好友的關心、建議,都會變成壓力來源,若家屬沒有及時分攤壓力,媽媽就會漸漸陷在情緒中,嚴重就成為憂鬱症。

面臨人生劇變 無法紓壓、無人理解成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的比例並不低,約10-15%。產後憂鬱症跟憂鬱症一樣,只是發生的時機在生產之後才有此稱呼,而且廣泛地說,從懷孕起就會有憂鬱表現,如情緒低落、想哭、失眠、脾氣暴躁等,侯南隆心理諮商師說,都是因為人生中有巨大的改變,無法掌握未來,如果因應壓力的能力不足,無法紓解壓力,加上親友無法理解,其他支持系統不足,都容易演變成憂鬱症。

罪惡感、沒胃口、無力感 可能是產後憂鬱症

根據不同國外研究,產後容易出現3-7天短暫的情緒低落,至少三成的產婦會有;產後憂鬱症則需要經過醫師診斷,除了前述症狀之外,若出現罪惡感、沒胃口,原本有興趣的事情都提不起勁,覺得人生沒有希望,充滿無力感,就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症,此時看到寶寶只會更加沮喪、情緒差,甚至有可能出現自殘的念頭。當然賀爾蒙起伏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此時神隊友、豬隊友就成為關鍵!

親友關心成壓力 動口不如動手支援

親人、朋友、前輩在生產這個人生重要時刻,給予美其名的關心,事實上是規範,都會是壓力,家屬應該提供實質的援手,除了口頭關心之外,也要分攤照顧責任,讓媽媽適時休息,即使只是當個好聽眾,都能讓媽媽得到支持感,不會繼續往情緒漩渦中下沉。侯南隆心理諮商師提到,很多時候親友並非故意,但是對於不同的生活習慣、隔代文化差異、無相關知識,都會造成不夠友善的態度。

最常出現的現象,便是「帶小孩是媽媽的責任」,這種為母則強的枷鎖,往往讓媽媽透不過氣,如果寶寶晚上哭鬧,起床哄睡的多半不是隔天得上班的爸爸;或是「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哪有這麼脆弱!」,照護新生兒仍未上手,又面臨情緒重擊,找不到出口就會非常挫敗。當然也有無法放手的媽媽,自我要求太高,認為家人無法符合她照顧的標準,此時可以找專業人士交流討論,對於過於執著的媽媽也可以找心理諮商師介入開導。

產後憂鬱不被重視 雙重心理負擔後期更危險

現今社會與以往不同,教養模式也不同,職業婦女們常蠟燭兩頭燒,職場與家庭的雙重心理負擔,都可能造成憂鬱,侯南隆心理諮商師提醒,這並非看開一點就能處理的問題,且國人容易忽略產後情緒問題,認為是賀爾蒙起伏造成、年輕人抗壓性差,反而到後期更加危險。萬一更嚴重成為產後精神疾病,還可能會出現幻覺、妄想,如認為寶寶不是自己的,進而傷害自己或他人,此時就需要住院治療。

適時尋求外界協助 幫情緒找出口避免憾事

當媽媽們情緒不穩時,請找親友吐訴,張老師也是很好的選擇,侯南隆心理諮商師說,若情緒不穩到影響生活時,也可以至社區中的心理諮商所、各縣市的心理健康中心諮詢,確診後才需要到身心科就醫。國外研究顯示,面對人生巨變,有時候爸爸也會有產後憂鬱現象,她呼籲婦產科其實可以加入心理諮商服務,讓新手爸媽心靈有寄託,避免憾事發生。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延伸閱讀】

 流感季來了! 口罩可防「流感、肺炎」 但「罩」不住「皮蛇」

 心房顫動無法服用抗凝劑 左心耳封堵術解決兩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6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70歲劉先生,曾為高階主管,過去長年外食,患有高血壓逾20年,4年前自公司退休後覺壓力減輕而停用降血壓藥,日前因出現胸悶、冒冷汗不適,就醫檢查為胸主動脈壁內血腫,電腦斷層更意外發現肚子有一顆網球般大6.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由於腹主動脈瘤破裂死亡率高達5...

閱讀詳情 »

(醫美時尚12月號) 完美身材是追求面部姣好外的主要課題,特別是下半身的曲線。而下半身的曲線的重點之一就是「翹臀」,如何創造翹臀,很多人的方法是去健身房找私教,每天大汗淋漓的運動,有人選擇儀器的輔助,更有人以手術來整體調整,以下我們來聊聊相關的內容。 東西方比例不同 針對位置完美雕塑 東方人因為基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羅傅倫(Dr. Roffler, Steve R.)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具導航能力且可重複投遞之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藥物、幹細胞或血管生長因子得以精準輸送至人體患部,能促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再生。此項技術將為糖尿病引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國三生原本活潑外向,但升上高一後卻突然變了一個人,不但沉默寡言,也不再注重穿著打扮,甚至不再約朋友打籃球,且情況越來越每況愈下,一度影響成績,因長期處於鬱鬱寡歡,最後乾脆請假在家,但仍每天關在房間,且日夜顛倒,連父母探視也不發一語,情況持續兩年後才就醫檢查,醫師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