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節氣轉換胃口變差又精神不佳 按摩這些穴位助體內除溼

節氣轉換胃口變差又精神不佳 按摩這些穴位助體內除溼

【NOW健康 陳盈臻/花蓮報導】55歲的陳小姐,最近胃口變差、頭暈脹、睡醒後仍覺得疲倦無力,甚至還有輕微腹瀉,經過花蓮慈濟醫院中醫診斷,發現是體內溼氣累積過多引起的。花蓮慈院中醫部中醫師陳中奎表示,雖然節氣進入初秋,但診間常常遇到體內溼氣重的病人,都是夏季累積下來的溼氣未排出,除了以中醫治療調理外,也建議民眾可以多健走、做輕度有氧運動等等,藉由流汗將體內溼氣排出。


8月22日開始,進入了24節氣中的處暑,「處」代表暑氣停止、終止的意思,天氣也開始逐漸轉涼,雖然白天還是很炎熱,但夜晚已漸漸偏涼,陳中奎解釋,隨著陽氣減少,不少人覺得身體重重的、疲倦、頭暈、頭脹、腹瀉、胃口不好甚至起溼疹,都是長夏溼氣未排出引起的症狀。


體內通常較「溼」的人,脾胃功能較差,陳中奎比喻,人體就像1塊大海綿,容易把外界的溼氣吸入,而脾胃負責消化系統,需保持乾燥狀態,腸胃的排水力才會強,若是腸胃變差,水排不出去,不斷惡性循環下累積溼氣,就會造成腸胃當機,導致沒胃口、反胃以及腹瀉的症狀。


陳中奎舉例,上述案例的陳小姐,曾在炎熱的夏天食用過量的冰涼食物,導致體內累積過多溼氣,經過針灸治療並搭配健脾利溼的中藥調理1周後,終於不再覺得身體疲倦無力,精神、胃口也改善了許多。


陳中奎提醒,很多人以為體內水分過多,會使身體水腫、溼氣累積過多,就不願多喝水,這是錯誤的,還是要少量多次的方式來補充水分,才能促進血液循環,但若是1次大量飲水,容易溼氣滯留,累積在下半身導致水腫。


想排除體內多餘的溼氣,可以適度的運動,包含健走、輕度有氧等運動來排汗除溼;飲食方面可以食用四神湯、薏仁湯等藥膳來利溼,同時避免吃冰冷食物、油炸燒烤類、辛辣刺激物及甜食類。


節氣轉換胃口變差又精神不佳 按摩這些穴位助體內除溼

▲按摩位於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少府穴」,以及小腿內側的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的「陰陵泉穴」有助於健脾胃利溼氣。(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陳中奎表示,也可以透過按摩穴位來除溼,包含按摩位於小腿內側的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的「陰陵泉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足三里」穴;或是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少府穴」,每天3次,每次按壓5分鐘,都有助健脾胃利溼氣。


更多NOW健康報導
▸蜱蟲叮咬恐出現萊姆病 夏日戶外出遊記得這樣穿
▸婚後幸福肥為減重努力節食 下場竟讓小老二抬不起頭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食安風暴頻傳和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鉛管夢魘,再加上高油鹽外食,現代人身體毒素不斷累積,卻又不愛運動,長期下來恐慢性中毒。皮膚是人體最有效的排毒器官,但輕微熱身運動的淺層流汗,是無法排除潛藏在脂肪中的重金屬毒素,就有業者利用遠紅外線共振原理,只要人坐在共振艙中10分鐘,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有不少人苦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醫師通常會開給口服止痛藥,以及做復健物理治療來緩解,或是進一步作注射治療或針灸等;也有人會去尋求傳統整復治療。然而,最好的方法竟然是良好的姿勢加上規律的運動,可見平常養成運動習慣有多重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杜育才表示,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5歲幼童,平時聽電話都只用左耳,家長覺得不對勁,帶到耳鼻喉科檢查,才確診是右耳有聽損,所幸及時發現,搭配戴助聽器與早療復健,以免影響孩子未來學習及口語發展,如口齒不清、注意力不集中。 6歲前治療黃金期 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陳光超表示,聽覺是人類與外界溝通的重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高中生從小天資優異,成績都名列前茅,但自從高中考進前三志願,成績卻大幅退步,出現明顯落差,且愈來愈焦慮,甚至出現許多冒汗、頭痛、莫名緊張等症狀,就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焦慮症。 孩童易分心要留意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蔣立德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