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簽署器捐卡 讓愛延續生命更圓滿

簽署器捐卡 讓愛延續生命更圓滿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看過公視推出的器官捐贈職人劇《生死接線員》的劇迷,應該不陌生劇裡相當經典台詞:「他都已經死了,你們還要摘走他的器官?我不會讓你們碰他的!」這句話深刻描繪了器捐者家屬最直接且不捨的情緒。

擔任該劇專業顧問、臺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提及,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捐贈者家屬,在面對親人死亡之際,可能是因宗教因素「不願逝者被打擾」、或者「擔心違背逝者的意願」等種種因素,拒絕讓親人進行器捐;或許這也是國內器官捐贈數量比例偏低的原因。

天人交戰 轉念讓生命圓滿

曾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的龍藉泉主任分享,自己的二哥多年前就是遺留大愛、捐贈角膜的捐贈者,而他自己也因為器捐開放三等親家屬優先分配而接受腎臟移植手術。

只是當時他二哥捐贈角膜時,龍藉泉仍年輕且身強力壯,完全沒料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是受贈者,「這像是天意,如果人生是個圓,這個機緣讓我獲得了圓滿。」

要執行一項成功的器官捐贈任務並不容易,需面對包括親情、人性、與時間賽跑等種種的關卡,尤其是器捐者家屬在面臨親人的生死交關之際,還須替往生者做決定,這種天人交戰的壓力,非一般人能想像。

龍藉泉主任認為,如果家人或親友能事先就了解捐贈者的意願,會比較坦然面對並多能同意捐贈器官,「只要有愈來愈多家庭成員了解捐贈者的意願,器官捐贈的心願就愈可能被實現。」

簽署器捐卡 用愛延續生命

近幾年在國內,政府與各大醫療團體都積極鼓勵器官捐贈,期望能破除民眾對器捐的誤解,讓捐贈者與受贈者間也能透過捐贈,共同讓生命更圓滿。再者,如今活體腎臟與肝臟移植技術與藥物已大幅進步,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並遵從醫囑,也能擁有與健康人無異的生活品質。

龍藉泉主任表示,臨床遇過太多生前有器官捐贈意願的人,臨終時卻得不到家人幫忙完成遺願,令人嘆息。他呼籲,有意器捐的成年人,可到各地衛生單位、醫療院所,或者上網查詢器捐中心進一步諮詢,意願會標註在健保IC卡上,「但最重要的是,要及早與家人溝通自己的意願,不要讓家屬為難,這樣自己人生最後的心願也能順利達成,更能遺愛人間,造福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5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約40歲女性,每日必喝咖啡,直到有天出現胃痛的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已嚴重至出現胃潰瘍的情況;屏東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忠成指出,患者因每天會喝上4至5杯咖啡,且習慣持續2至3年,份量也不斷增加,且一旦停止飲用,就會出現頭痛症狀,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偏頭痛所導致。醫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你也曾有流鼻血的經驗嗎?通常普通流鼻血只要立即止血,多無大礙,但若出現反覆流鼻血的現象時,就應盡快就醫較為妥當;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宗欣指出,造成流鼻血的原因多樣性,若為經常性流鼻血,就應進一步接受檢查,看是否為其他疾病所導致。醫師吳宗欣進一步說明,包括鼻部外傷、鼻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你是否也擔心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呢?尤其若因孩子動作較慢,就直接給與協助,像是穿脫鞋、衣服或餵飯等,恐就是造成孩子無法學習生活自理的阻礙;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職能治療師謝渝婷指出,想要使孩子學習自理,甚至順利適應團體生活,父母的陪同與鼓勵就是主要關鍵。其實家長可幫助孩子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約50歲男性,因感冒至醫院就醫,經診所建議順便作糞便潛血檢查,意外發現罹患早期大腸癌,因為沒有淋巴轉移,且仍有癌化可能性,醫師透過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不需腸道切除,已順利將早期大腸癌完整切除,患者只需定期接受追蹤即可。在台灣,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傳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