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小心腎臟病變 控制血糖,防洗腎命運

「洗腎」,國人並不陌生,但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臟病變,卻有許多民眾常常輕忽。醫師指出,腎臟病變、眼睛病變、神經病變,都屬於糖尿病的小血管病變。其中,腎臟病變嚴重時會演變成尿毒症,是造成糖尿病患洗腎的主因,千萬別忽視。

糖尿病小心腎臟病變 控制血糖,防洗腎命運

糖尿病血糖控制,對於腎臟防護恨重要,平日血糖監測更是不可少。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奎篤指出,台灣洗腎患者已超過8萬名,是全世界洗腎病患密度最高的國家。慢性腎臟病於早期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但由於輕忽,往往等到疾病末期才發現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期。

糖尿病、高血壓易導致慢性腎臟病變

其中最常導致慢性腎臟病的致病原因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其中尤以糖尿病最為重要。而糖尿病影響腎臟功能原因有二:一是影響血管,腎臟裡有很多小血管,高血糖導致血管阻塞;二是影響腎絲球基底膜。

因基底膜包覆在腎絲球外,正常情況下,血液經過腎絲球,會把毒素等不好的物質過濾掉,但高血糖使基底膜構造改變,出現縫隙,因此會讓蛋白質漏出,原本該被身體回收的蛋白質,卻漏到尿裡,成為蛋白尿。

糖尿病小心腎臟病變 控制血糖,防洗腎命運

台灣是洗腎王國,患者超過8萬者,其中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變值得關心。

洗腎三部曲:尿蛋白─>蛋白尿─>洗腎

醫師陳奎篤強調,當尿裡出現不該有的尿蛋白,就是糖尿病患腎臟病變的第一個明顯特徵。一開始的症狀是尿中出現微量蛋白,稱為「微蛋白尿」;當尿中蛋白量持續增多,就成為「蛋白尿」,這已是腎臟病變的中期症狀。

臨床統計也發現,罹患糖尿病10至15年後,大多會出現「微蛋白尿」。若已出現微蛋白尿,卻未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大約3至5年,會進展為「蛋白尿」,若再不加以控制,平均3至5年內走入腎衰竭,必須洗腎,屬於末期腎臟病變。

預防腎臟病變:早期發現、控制血糖、血壓

為了要預防腎臟病變、延緩腎功能惡化,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外,很重要的是控制血糖、血壓。

1.血糖控制:除了飲食控制、適度運動、降血糖藥物使用之外,建議能自行監測血糖,除了可記錄血糖變化提供醫師調整藥物之參考,也可了解是否因飲食所造成的高血糖。

2.血壓控制:若沒有禁忌症,建議優先使用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但使用者須依醫師指示定期追蹤腎功能與鉀離子濃度。

此外,高血脂的控制也很重要,不但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的部分患者,腎功能惡化的速度可能會減緩。

同時,抽菸、肥胖都與慢性腎臟病與許多其他慢性病有相關,適度減重、戒菸可能有所幫助。此外,不當服用中藥、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可能直接造成腎功能損傷。脫水、暴飲暴食、過度蛋白質攝取等也應該避免。保護自己的腎,須從日常細節做起,才能遠離「洗腎王國」的汙名。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3/577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五歲女童,去年正要入幼兒園前夕,突然發燒、手腳無力甚至昏迷,緊急送醫治療,診斷為皰疹病毒引起的腦炎,經加護病房治療兩個月,成功挽救生命,但已呈現類似植物人狀態,甚至經腦部影像發現有部分腦組織液化壞死,讓醫師告知家人要有長照的心理準備,但家人不放棄轉診臺中慈濟醫院,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每天吃一顆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嗎?《英國醫學期刊》一項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發現,平均每日吃一顆雞蛋,找無與心血管疾病的關連。不過,加州大學助理教授Andrew Odegaard表示,營養與健康的研究受很多因素影響,判斷蛋的攝取量時,應考慮個人健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掀開衣袖,紅斑、破皮映入眼簾,翁小姐受乾癬困擾多年,近兩年甚至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害怕活動會加劇關節炎症狀,所以不敢「輕舉妄動」。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很多患者起初只有發生皮膚病變,隨著疾病進展,會合併多處關節腫痛,因此,醫療端會謹慎篩選關節不適的病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白內障主要以中老年的患者居多,有些病人本身就有老花問題,卻發現看近閱報讀字竟然變清楚,以為找回視力「第二春」?亞洲附醫眼科主治醫師黃毓璇解釋,其實並不是因為老花減輕,而是因為白內障越來越厲害,造成近視加深,但隨著白內障情況變嚴重,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引起白內障原因有 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