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罕見半同卵雙胞胎 澳洲全球第二例

罕見半同卵雙胞胎 澳洲全球第二例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全球第二例「半同卵雙胞胎」在澳洲出生!發表該案例的澳洲團隊指出,這是一對4歲龍鳳胎,已被確定為世界上第2例半同卵雙胞胎,也是人類首次在子宮內發現罕見雙胞胎。研究作者昆士蘭科技大學博士Michael Gabbett表示,該現象很罕見,一般民眾不用特別篩檢或過度擔心。

雙胞胎分兩種 同卵雙胞胎機制成謎

根據《Conversation》報導,一般雙胞胎分成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其中又以異卵雙胞胎最常見。當母親的卵巢意外排出兩顆卵,分別與兩個精子授精,並且同時在子宮中發育,就會出現異卵雙胞胎。儘管同時出生,但這些雙胞胎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性別,基因相似度也較小。

若是當一顆卵子與一個精子授精後,起初形成一個胚胎,後來卻發育出兩個胚胎,即是同卵雙胞胎。該雙胞胎有相同性別、相同基因。同卵雙胞胎在全球發生率保持一致,約1千名孕婦中發生4名,目前發生原因仍不清楚。

罕見半同卵雙胞胎 同卵卻不同性別

《BBC》報導,該案例28歲母親在6週時進行了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為一對同卵雙胞胎,有共用胎盤等跡象。但Gabbett說,「14週後超音波檢查顯示雙胞胎分別是男性和女性,這不可能發生在同卵雙胞胎。」因此,研究人員採集羊水分析胎兒基因,發現這對雙胞胎共享了100%母親基因,但只有78%父親的基因,顯示可能是半同卵雙胞胎(sesquizygosis)。

半同卵雙胞胎如何發生?正常情況下,當一個精子進入卵子細胞內時,卵子細胞膜會發生變化阻止其他精子進入。Gabbett向《現場科學》表示,可能是同時有兩個精子與一顆卵子受精,此時,受精卵內將出現3組染色體,並分成3個獨立細胞。

他解釋,1個細胞接受來自母親和第1個精子細胞的染色體,另一個細胞接受來自母親和第2個精子細胞的染色體,第3個細胞則擁有2個精子細胞的染色體。因為細胞需要母親和父親的染色體才能存活,最後1個細胞最終會死亡。倖存的細胞將會結合在一起 然後再分成兩個雙胞胎。

全球只記錄2例 孕婦不用特別篩檢

據《衛報》,通常3個染色體的胚胎會死亡,該案例存活確切原因仍然成謎,Gabbett說,另一個可能是2個精子和2個基因完全相同的卵子受精,但這種機率在生物學上難以置信。研究人員調查了近1千名其他雙胞胎的基因,並沒有發現類似案例。據悉,第一個有記錄的半同卵雙胞胎案例發生在2007年美國。

Gabbett表示,這對雙胞胎的細胞有部分擁有女性染色體特徵,其他則是男性染色體,恐影響生殖系統發育與癌症風險。其中一名女嬰出生前不久出現了血栓,並於4周大時,她的手臂被截肢了。在3歲時,發育不全的卵巢也被移除,以避免癌症。

好消息是目前這對雙胞胎已4歲半,Gabbett表示,該現象很罕見,一般民眾不用特別篩檢或過度擔心。

參考資料:

1. Same same but different: when identical twins are non-identical.

2. Semi-identical twins 'identified for only the second time'.

3. 'Extraordinarily Rare' Semi-Identical Twins Were Born in Australia.

4. Scientists stunned by discovery of 'semi-identical' twins.

5. Michael T. Gabbett et al. Molecular Support for Heterogonesis Resulting in Sesquizygotic Twinning. N Engl J Med 2019; 380:842-849. DOI: 10.1056/NEJMoa1701313

【延伸閱讀】露牙齦甭介意? 牙齦微整型可為微笑加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4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為關節處軟骨的退化、磨損,造成活動上容易疼痛、甚至關節變形,進而抗拒太大動作,更遑論運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蔡育霖表示,儘管疼痛和功能受限,會給關節炎患者帶來挑戰,但定期運動對於控制這些疾病相當重要。當身體活動減少和疾病出現,與相同年齡和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國內醫療糾紛事件頻傳,據統計,各縣市衛生局調處醫療糾紛案件,每年平均為600多件,約300多件進入訴訟程序,但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這只是冰山下的一角,實際醫糾件數遠遠超過檯面上的數字。至於哪1個科別最容易引發醫糾?答案為整形外科。 根據《月旦醫事法報告》2019年10...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外1項研究發現,青壯年族群如果缺乏運動,且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人,日後認知功能障礙機率明顯高出1倍。專家指出,如果養成久坐不動的習慣,步入老年之後,更不可能運動,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等風險大增。 2018年《PLOS ONE期刊》1項研究證實,久坐與腦部內側顳葉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