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發現這4種兒虐跡象 應提高警覺立即通報

  1歲大的寶寶哭鬧不止,也不太吃東西,家長帶至醫院就醫,醫師原本以為是小問題,但影像檢查卻發現孩子竟有多根骨頭斷裂,明顯是受虐痕跡,緊急通報衛生福利部113保護專線及兒少單位,但家長卻抵死不承認,堅稱是孩子學走路自己摔的。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少保護中心召集人黃璟隆表示,醫療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應有警覺心,如果遇到下列4種兒虐可能跡象,就必須立即通報。(一)身虐:遭身虐兒童大多年紀很小,尚無反抗能力,皮膚出現明顯傷痕,尤其有重複、新舊傷痕時更要當心。(二)性虐待:較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三)精神虐待:小朋友到院時常有恐懼害怕神情、不敢多說話。(四)疏忽):惡意使小朋友營養不良、身形過瘦,或家長有毒癮等情形成高風險家庭,都可高度懷疑有兒虐情形。

  為了積極佈建受虐兒防治網,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召開記者會,理事長劉家正指出,新北市共有1600多家基層診所,以1家診所1天看診50至60人次,每天就能夠接觸約8至10萬個家庭,對兒虐防制是一股強大助力。不過,大部分基層診所醫師不見得可以精準掌握兒虐事件,因此,基層醫療協會也整理出10項高風險家庭徵兆的精簡篩檢表,減少基層醫師通報的困難度,篩檢項目分述如下:

(一)可疑延遲就醫。

(二)1年內多次急診外傷就醫。

(三)病情、病史與一般病兒就醫狀況不同,疑似兒虐者。

(四)皮膚:身體不同的區域有多處新舊瘀傷、挫傷、燙傷。

(五)骨折:1歲之前或不會走路的嬰兒同時多處骨折(先天遺傳性骨折除外)。

(六)性虐待:陰部、肛門、口腔受傷、疼痛,原因不明或不合理。

(七)性病傳染、懷孕疏忽。

(八)體重過輕合併營養不良行為異常,無按時預防注射或對任何兒少無適時的關懷注意者精神虐待。

(九)兒少遭受或疑似遭受各種類型之虐待,如不當語言、體罰、禁閉、禁食。

(十)異常精神心理狀態,如逃家、懼學,或其他言行異常。

  劉家正強調,除了照護疏忽外,沒有依照規定接種常規疫苗也是1種兒虐,並非施虐才算是兒虐,希望透過診所醫師的通報捷徑,找出疑似兒虐個案。

相關推薦

吃太好、吃太補,讓痛風一再發作嗎?其實擺脫痛風是有方法的!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張又升醫師提醒,若出現痛風問題時應積極就診諮詢醫師的用藥建議,若未善加控制恐衍生洗腎、心血關疾病與死亡風險,患者宜多加留意!此外,飲食控制也是關鍵之一,少吃帶殼海鮮、肉類、啤酒與甜食,才能避免痛風一再復發。  痛風是尿酸鹽晶...

閱讀詳情 »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普遍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在外的現象,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至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個星期開始下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1名55歲的盧姓婦人到院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了2個多月也沒有改善,只好繼續求醫。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伯仁說明,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

閱讀詳情 »

1名男子到復健科門診,自述因清明節掃墓,整個下午都在除草,隔天覺得中指下的手掌有點痛,第3天情況更嚴重,抓握東西或手指彎曲伸直時還會發出喀拉的聲音,因此擔心是不是中風。經診斷,上述的症狀其實是「板機指」,正式醫學名稱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厲家珍解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