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罹患「癌症」是全家人的事,除了身體的照護又該如何幫助患者的心呢?

罹患「癌症」是全家人的事,除了身體的照護又該如何幫助患者的心呢?

體察被診斷罹癌實的內心震盪

■內心震盪具有共同傾向

當父母被診斷出癌症時,除了本人之外,家屬應該也會遭受強烈衝擊。

為了因應這種狀況,家屬以及周遭親友,切記應事先理解患者在遭遇癌症這種重大事件後內心的震盪,而且應支持患者保持平穩靜定的心情面對疾病。

我從十幾年前開始,便走訪過各個地區,提供「癌症萬事通出診服務」,聆聽曾經罹癌者的煩惱。此外從靜岡癌症中心「癌症萬事通辦公室」所收到的意見回饋,也能聽得見患者內心的吶喊。

從這些為數眾多的第一線反應,再加上過去透過研究所得知的事實,統整歸納之後,發現患者罹癌後內心所出現的震盪都有共同的傾向。

■被診斷出癌症時「腦袋一片空白」

第一次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許多患者形容自己「腦袋一片空白」。不少患者都會回憶當時的衝擊有多強烈,比方說「腦海中會出現一道閃光,所有的電源都被關閉了」,或是「離開醫院回家時,竟搭上反方向的電車」、「把行李遺忘在某個地方,然後完全不記得自己去過哪裡」等等。

當自己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作好心理準備好以面對重大危機後,據說很多人都會如同上圖所示一般,出現這樣的內心震盪。

一開始的兩三天,就好像內心幾乎沒有心理準備,便毫無防備地被雷打到一般,須面對「人生最大的危機」,這段時期會十分恐慌,也被稱作「衝擊期」。

許多患者由於沒有自覺症狀,原以為「自己很健康」,沒想到竟然「身體某處出現癌症,自己的生命遭受威脅」,因此很難接受這之間的落差,有時甚至會「否認」事實,認為「自己不可能會得癌症」、「一定有哪個環節出錯了」。這都是為了保護身體避免衝擊的防禦反應。

即便在家屬等周遭人眼中看似冷靜,但在本人內心卻正刮起一陣狂風暴雨。有些人會用理性隱藏衝擊的陰影,採取害怕恐懼的本能行為。

哪怕度過了一開始的混亂時期,想要冷靜看待罹癌事實,但是各種想法還是會時而浮現時而消失,動搖內心。比方說會出現「憤怒」情緒,認為「自己明明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卻會罹患癌症」,也會出現「恐懼」及「不安」情緒,擔心「疾病不知會如何進展?治療會不會很痛苦?能不能治癒?會不會死?」甚至會對過去的生活習慣或不曾接受癌症篩檢的事情感到「後悔」,更會摻雜「對家人的顧慮」,思索家人今後的生活等等,這段期間也稱作「不穩定期」。

這種狀態持續一至兩週後,許多患者就會開始接受現在發生的事情。設法解決眼前的狀況,開始找尋方法以實現新的目標,這段時間便稱作「適應期」。

另一方面,有時也會因為挫折感、孤獨、對未來感到不安等因素,導致心情沮喪,陷入憂鬱狀態。雖然可以獲得醫護人員以及家屬等周遭親友的支持,稍微找回冷靜面對的勇氣,但有時悲觀的想法,以及打消悲觀想法的樂觀情緒會瞬息萬變,不穩定的情緒也會一直存在。

有些患者還會表現出「坐立難安,心情無法平靜下來」、「彷彿在乘坐雲霄飛車一般」的狀態。這種心情上的動盪起伏,屬於面對癌症這種疾病時的正常反應,每個患者或多或少都會出現。

■持續影響日常生活時須尋求專家協助

許多患者大致在兩週時間內(因人而異),就能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打起精神投入治療與癌症抗戰。但在另一方面,有某些人則會持續出現一些適應障礙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一直陷入憂鬱狀態。

「無法思考,無法集中精神」、「不想和任何人說話」、「睡不著」、「沒有食欲」……。當上述這些症狀持續長達好幾週的時候,便有可能出現憂鬱症或適應障礙,因此可考慮向心理專家(精神腫瘤科醫師、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護理師等等)諮詢。

借助專家的力量,可使症狀改善,緩解心理苦痛。假使患者排斥的話,也能向主治醫師、心理治療師、社會福利工作人員、設置於癌症診療合作據點醫院的「諮詢服務中心」等處洽談。倘若家屬也能陪同的話,患者會感到更有信心。

萬名癌症患者調查,了解患者真正的煩惱!

■自十幾年前開始提倡的「癌症社會學」

被告知罹患癌症之後,患者及家屬會面臨各種煩惱及問題。我自十幾年前開始便在思索這個問題,今後的癌症醫療,不能單純只治療癌症,除了治癒患者之外,也須達到各方面的考量。應該視患者為「正在治療癌症的社會一份子」,因此我才會提倡「癌症社會學」,以期醫護人員及社會能理解癌症患者的煩惱,支援患者及家屬的生活。

這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癌症生存者研究」(日本一九九七年以後在厚生勞働省補助金下所完成)。癌症生存者(曾經罹癌者、癌症治癒者)須符合下述條件:

1、治療後存活時間超過五至十年,被視為癌症已經治癒的人。

2、治療後未滿五年,處於癌症觀察期中且尚未復發的人。

3、治療後雖然復發,但仍持續治療且正常生活的人。

4、病況惡化,狀況嚴重的人。

目前在日本推估約有超過五百萬名「癌症生存者」仍然正常生活著。

為了支援這些癌症生存者,了解每一位患者懷抱著什麼樣的煩惱以及問題,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罹患「癌症」是全家人的事,除了身體的照護又該如何幫助患者的心呢?

本文摘自《當父母罹癌時:照護、溝通、醫療、心理狀態……40歲子女應該要懂的人生中場功課
【本文由采實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最近食品問題層出不窮,從添加違法添加物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到違規添加工業用防腐劑的問題布丁,對於消費者而言,只要看到、聽到「食品添加物」,就人心惶惶,因此特別選擇天然、現做的食品。但其實食品添加物也不全然都是壞的,廣義的食品添加物,早在農業社會就有了,例如用紅花來染蛋、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時常下大雨,潮濕的空氣,使得過敏性鼻炎病人極易發作;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張羽晴表示,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溫暖而潮濕的氣候環境使得過敏症狀不能只是從虛論治,要從虛實夾雜的體質考量,濫投補藥不但無法有效改善症狀,更可能使鼻塞及耳、鼻、眼、喉癢的症狀更為明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一名老婦人左腳大姆指的末端突起,前端往第二小趾偏斜,她總以為是痛風發作,但經過醫師確診,並非痛風而是拇指外翻。開業醫孫德金醫師表示,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特別是尖頭、高跟鞋會引起拇指外翻,此外,也有遺傳因子的說法,穿鞋只是增加發生機率而已。根據統計,拇指外翻68%有家族性,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台中一名23歲妙齡粉領族,為了討男友歡心,忍痛隆乳後卻因發高燒掛急診,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時呈現敗血症休克,檢查後發現其乳房嚴重感染發炎,立即進行手術,緊急清創並從雙乳引流出將近1千CC的血水,得不償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表示,這名23歲女性患者原本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