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罹患「癌症」是全家人的事,除了身體的照護又該如何幫助患者的心呢?

罹患「癌症」是全家人的事,除了身體的照護又該如何幫助患者的心呢?

體察被診斷罹癌實的內心震盪

■內心震盪具有共同傾向

當父母被診斷出癌症時,除了本人之外,家屬應該也會遭受強烈衝擊。

為了因應這種狀況,家屬以及周遭親友,切記應事先理解患者在遭遇癌症這種重大事件後內心的震盪,而且應支持患者保持平穩靜定的心情面對疾病。

我從十幾年前開始,便走訪過各個地區,提供「癌症萬事通出診服務」,聆聽曾經罹癌者的煩惱。此外從靜岡癌症中心「癌症萬事通辦公室」所收到的意見回饋,也能聽得見患者內心的吶喊。

從這些為數眾多的第一線反應,再加上過去透過研究所得知的事實,統整歸納之後,發現患者罹癌後內心所出現的震盪都有共同的傾向。

■被診斷出癌症時「腦袋一片空白」

第一次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許多患者形容自己「腦袋一片空白」。不少患者都會回憶當時的衝擊有多強烈,比方說「腦海中會出現一道閃光,所有的電源都被關閉了」,或是「離開醫院回家時,竟搭上反方向的電車」、「把行李遺忘在某個地方,然後完全不記得自己去過哪裡」等等。

當自己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作好心理準備好以面對重大危機後,據說很多人都會如同上圖所示一般,出現這樣的內心震盪。

一開始的兩三天,就好像內心幾乎沒有心理準備,便毫無防備地被雷打到一般,須面對「人生最大的危機」,這段時期會十分恐慌,也被稱作「衝擊期」。

許多患者由於沒有自覺症狀,原以為「自己很健康」,沒想到竟然「身體某處出現癌症,自己的生命遭受威脅」,因此很難接受這之間的落差,有時甚至會「否認」事實,認為「自己不可能會得癌症」、「一定有哪個環節出錯了」。這都是為了保護身體避免衝擊的防禦反應。

即便在家屬等周遭人眼中看似冷靜,但在本人內心卻正刮起一陣狂風暴雨。有些人會用理性隱藏衝擊的陰影,採取害怕恐懼的本能行為。

哪怕度過了一開始的混亂時期,想要冷靜看待罹癌事實,但是各種想法還是會時而浮現時而消失,動搖內心。比方說會出現「憤怒」情緒,認為「自己明明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卻會罹患癌症」,也會出現「恐懼」及「不安」情緒,擔心「疾病不知會如何進展?治療會不會很痛苦?能不能治癒?會不會死?」甚至會對過去的生活習慣或不曾接受癌症篩檢的事情感到「後悔」,更會摻雜「對家人的顧慮」,思索家人今後的生活等等,這段期間也稱作「不穩定期」。

這種狀態持續一至兩週後,許多患者就會開始接受現在發生的事情。設法解決眼前的狀況,開始找尋方法以實現新的目標,這段時間便稱作「適應期」。

另一方面,有時也會因為挫折感、孤獨、對未來感到不安等因素,導致心情沮喪,陷入憂鬱狀態。雖然可以獲得醫護人員以及家屬等周遭親友的支持,稍微找回冷靜面對的勇氣,但有時悲觀的想法,以及打消悲觀想法的樂觀情緒會瞬息萬變,不穩定的情緒也會一直存在。

有些患者還會表現出「坐立難安,心情無法平靜下來」、「彷彿在乘坐雲霄飛車一般」的狀態。這種心情上的動盪起伏,屬於面對癌症這種疾病時的正常反應,每個患者或多或少都會出現。

■持續影響日常生活時須尋求專家協助

許多患者大致在兩週時間內(因人而異),就能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打起精神投入治療與癌症抗戰。但在另一方面,有某些人則會持續出現一些適應障礙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一直陷入憂鬱狀態。

「無法思考,無法集中精神」、「不想和任何人說話」、「睡不著」、「沒有食欲」……。當上述這些症狀持續長達好幾週的時候,便有可能出現憂鬱症或適應障礙,因此可考慮向心理專家(精神腫瘤科醫師、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護理師等等)諮詢。

借助專家的力量,可使症狀改善,緩解心理苦痛。假使患者排斥的話,也能向主治醫師、心理治療師、社會福利工作人員、設置於癌症診療合作據點醫院的「諮詢服務中心」等處洽談。倘若家屬也能陪同的話,患者會感到更有信心。

萬名癌症患者調查,了解患者真正的煩惱!

■自十幾年前開始提倡的「癌症社會學」

被告知罹患癌症之後,患者及家屬會面臨各種煩惱及問題。我自十幾年前開始便在思索這個問題,今後的癌症醫療,不能單純只治療癌症,除了治癒患者之外,也須達到各方面的考量。應該視患者為「正在治療癌症的社會一份子」,因此我才會提倡「癌症社會學」,以期醫護人員及社會能理解癌症患者的煩惱,支援患者及家屬的生活。

這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癌症生存者研究」(日本一九九七年以後在厚生勞働省補助金下所完成)。癌症生存者(曾經罹癌者、癌症治癒者)須符合下述條件:

1、治療後存活時間超過五至十年,被視為癌症已經治癒的人。

2、治療後未滿五年,處於癌症觀察期中且尚未復發的人。

3、治療後雖然復發,但仍持續治療且正常生活的人。

4、病況惡化,狀況嚴重的人。

目前在日本推估約有超過五百萬名「癌症生存者」仍然正常生活著。

為了支援這些癌症生存者,了解每一位患者懷抱著什麼樣的煩惱以及問題,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罹患「癌症」是全家人的事,除了身體的照護又該如何幫助患者的心呢?

本文摘自《當父母罹癌時:照護、溝通、醫療、心理狀態……40歲子女應該要懂的人生中場功課
【本文由采實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有吃營養補充品的習慣嗎?在挑選任何營養保健品時,別忘了可得認明產品是否有「SNQ國家品質標章」,才能吃得更安心,這次「SNQ國家品質標章」也公布今年第一批通過評選的34項保健食品名單,其中有半數是液態和凍狀的劑型,至於在功效成分上,則以葉黃素、酵素和雞精、魚精中的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黃育成/台南報導】現代醫學近年來已有許多進步與發展,但面對慢性病、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退化性疾病,目前只能著重於長期控制病情。家佑診所院長侯泰宇醫師認為,現代醫學多半專精於細胞研究,其實「細胞環境」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才是重要的環節,因此近10多年來他致力於發展細胞間質療法,希望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時間太短了!」一位太太抱怨五十多歲的先生,原本性生活有十多分鐘,沒想到先生中年後竟然「快轉」剩不到一分鐘,一度懷疑先生是不是對自己失去興趣?夫妻為此爭吵不休,信任度亮起紅燈。為了改善性事,太太勇敢地拉著先生一起前往泌尿科診所求診,收治個案的杜章安院長表示,經過數次治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黃育成/台北報導】曾有患者自述,某天突然出現耳鳴問題,且持續好一陣子,到耳鼻喉科檢查卻都正常,後來經過仔細問診,才發現可能是糖尿病引發的耳鳴現象。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糖尿病患平時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血糖,就可能引發耳鳴,或是讓耳鳴症狀更加惡化。 糖尿病初期通常身體不會有明顯症狀,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