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老年想要行動自如 防骨鬆骨折必做的三件事

老年想要行動自如 防骨鬆骨折必做的三件事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骨質疏鬆跟肌少症應該一起正視,除了影響行動力之外,還有可能造成死亡!」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為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的第四名,而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提醒,想避免老年危機,應飲食均衡、曬太陽並負重運動。

慢性病患者、停經婦女、虛胖福態者 骨鬆風險高

三高族群、慢性病族群、抽菸、飲酒、有家族史,以及停經婦女,都面臨著骨質疏鬆的威脅,尤其曾經跌倒、或身高縮水4公分以上者,更是高風險族群。

陳榮福主任更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動脈會漸漸硬化,肌肉流失,骨質疏鬆,是自然的生理現象,一般人認為,外表看起來瘦、矮、纖細者比較虛弱,容易肌少症、骨鬆,不過許多看起來福態的長輩,體脂肪太多,肌肉太少,骨骼也不健康。

骨鬆也有死亡威脅 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22%

骨質疏鬆感覺沒有立即的致命危機,其實骨骼脆弱,隨時都處在骨折的危機下。陳榮福主任提到,骨盆腔骨折會立刻內出血500-1000c.c.,若未急救得當就會死亡;脊椎骨折屬於壓迫性骨折,會漸漸駝背,擠壓肺部空間,進而影響心肺功能,可能造成心肺衰竭。

醫師強調,髖骨骨折最常發生,會失去行動能力,在長期臥床的情況下,其他慢性病會快速惡化,若發生在男性,第一年的死亡率達22%,糖尿病患甚至是2倍。

骨鬆治療屬長期抗爭 順從性至少要80%

今年世界骨鬆日的主題是「活動力」,長輩活動力攸關肌肉與骨骼健康,30歲左右是肌力與骨骼的巔峰時期,常用來判斷骨密度的T值,代表與健康年輕人骨質密度相比的比值。陳榮福主任指出,全身骨骼約有十萬多處在進行塑造、新陳代謝,同時破壞跟成長,「但過了更年期,生長激素開始減少,成長的速度低於破壞,骨質便會開始退步。」

當T值為-2.5,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就必須接受治療。陳榮福主任說明,藥物分為口服與針劑,骨鬆治療都是長期,口服藥需吃5年,針劑需治療3年,但有許多患者半途而廢,臨床上統計,口服藥的患者1年後只剩1/3還在持續用藥。「骨鬆治療的藥物順從性需達到80%才有療效。」他提醒民眾要持之以恆才能遠離骨鬆骨折的威脅。

對抗骨鬆有三寶 飲食、曬太陽、負重運動

延緩骨鬆最好的方式就是飲食均衡、曬太陽和負重運動。鈣直接從牛奶、起司、海帶等天然食物中攝取即可,而維他命D其實比鈣更為重要。

陳榮福主任提醒,也不需要過度神化維他命D,健康民眾只要每天曬太陽10-15分鐘就足夠,也不用額外補充。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適當的阻力訓練,循序漸進的負重運動,不僅可以幫助肌肉成長,也會分泌激素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質密度,且有足夠的肌力也能減少跌倒的機率,降低骨折風險。

【延伸閱讀】

骨骼密度測不出? 糖尿病友的骨鬆危機

面對骨質疏鬆症 檢查、看診分別要告知醫師的5件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0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年來樂活風氣盛行,健康議題也已經愈來愈年輕化,運動、瑜珈、保養品等都成為2015的熱門關鍵字之一;加上生醫、生技等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勢必掀起新一波樂活風潮。2016年第三屆台北健康促進‧養生照護產業展將於明(2016)年1月8日-11日於【南港展覽館】正式登場,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你曾在走路時感到膝蓋疼痛嗎,尤其爬樓梯時疼痛加劇,小心恐怕是髕骨外翻造成,髕骨是位於膝蓋上方的骨頭,當髕骨因彎曲動作離開中央位置的滑動軌道,就可能已經引起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但因多數民眾並未聽過類似病症,因此常被誤診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骨盆較男性寬 女性易膝蓋外翻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拉開衣領,胸上微微浮現一處不尋常的疤痕,這是59歲的黃女士,曾經進行「深腦部刺激術」的記憶,現在的她,已經能自在行動,更能遠赴英國探望孫子,很難想像當年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她,病情嚴重的程度,曾經讓家人不知如何是好。洪小弟則因「肌張力不全症」,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口服藥物愈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5歲的張博士在國立大學任教,他總是威風凜凜的站在講台上,將專業的知識、理論傳授給台下的學生,旁人眼中的他,儼然就是個風光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張教授近來卻被學生取了個挖苦的外號「彎腰教授」。 疝氣必須開刀治療 三天兩夜才能出院? 數個月前,張教授摸到自己左側腹股溝有不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