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肌腱縫合手術 術後復健是復原關鍵

肌腱縫合手術 術後復健是復原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33歲男性,在工廠工作時,前臂不慎遭機具割傷,緊急就醫後確診為筋腱斷裂,醫師馬上進行肌腱縫合手術,且術後幾天,透過訂製手部動態副木協助被動動作,配合復健療程,三個月後已恢復八成;大千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劉少政指出,肌腱縫合手術後,最關鍵就是術後照護和復健,才能避免關節僵硬以及傷口沾黏。

配合復健治療 降低後遺症發生

接受肌腱縫合手術的患者,容易有手指動作的障礙、肌力及關節活動度下降等後遺症;劉少政主任說,這時若長期不活動,就會有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症狀出現,因此經由醫師判定情況穩定後,建議應盡早配戴動態副木進行被動動作,且配合復健治療,才能減少後遺症發生。

肌腱縫合復健三階段 幫助患者恢復生活

劉少政主任進一步說明,肌腱縫合復健分成三階段,首先手術後三至五天,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製作動態副木;若合適則可透過動態副木,進行被動動作訓練,幫助減少肌腱斷裂風險;術後三星期後,則可開始進行物理及職能治療。基本上這時期復健時間不會太長,且會以基本的動作訓練和肌肉按摩為主。

復健循序漸進 避免操之過急反傷身

直到復健兩個月後,這時患者肌腱縫合較穩定,就可漸漸加入更多肌力訓練,尤其關節活動度部分,可加入拉筋治療,有助於患者恢復原狀;劉少政主任提醒,只要患者積極配合復健團隊的治療,且加強復健運動,就能增加肌肉和關節活動度,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72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中風類型中,顱內動脈瘤破裂引發的出血,致死率高達7成,但患者在未爆之前,往往沒有任何徵兆。根據統計,顱內動脈瘤破裂好發於40歲以上人口,發生率約莫是5%,男女比例為3:2。醫師因此建議4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年健檢的項目中,應包括腦部核磁共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1名42歲上班族,長期有腰痠、右腿麻等症狀,有時甚至嚴重至無法工作,曾就醫接受X光等檢查,仍無法找出病因,也曾尋求傳統中醫治療,像是針灸、整脊等,雖能幫助舒緩,但仍又再次復發,讓患者感到相當困擾。經由進一步到高雄長庚醫院就醫檢查,才確認是薦椎髂骨關節失能。這名上班族由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天氣冷,許多民眾洗臉次數減少,竟然會罹患乾眼症!醫師指出,洗臉次數減少,相對影響眼睛周圍肌膚的清潔,容易導致眼瞼發炎,造成淚膜的功能失調,而發生乾眼症。建議民眾最好養成洗眼睛的好習慣,首先將眼睛閉上,將肥皂塗抹於手掌心,以畫圓方式清潔眼瞼周圍,就能預防乾眼症的發生。康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足底筋膜炎是足部常見的疾病,症狀像是早上起床的第一步最痛,但多走幾步後就會逐漸減緩,或走太久時,疼痛又會出現;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劉耿彰指出,每個患者的症狀都不太相同,有些人會以足跟為主,有些則是在腳心,若症狀不嚴重,其實可透過物理治療紓緩。臨床上,1名喜愛打槌球、跳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