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胃切半40年後解黑便竟罹癌 殘胃癌發生率高出常人6倍

胃切半40年後解黑便竟罹癌 殘胃癌發生率高出常人6倍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台中74歲張伯伯40年前因消化道出血,接受手術切除一半的胃,最近卻出現解黑便、噁心等症狀,赴醫檢查發現之前手術的胃腸吻合處有一腫瘤,切片證實為殘胃癌,恐有生命危險,所幸經手術將殘留的胃及腫瘤切除,並搭配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總算穩定下來,現正持續追蹤中。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江承源表示,過去由於內視鏡技術不普及,且消化道疾病經常無藥可醫,所以當面臨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時,醫師通常會選擇手術切除,隨著30年來內視鏡技術發展,內視鏡同時具備檢查和手術的功能,除了觀察診斷外,由於內視鏡可加裝工作管腔,加入各種器械,一旦醫師發現病灶時,不僅可以切取組織樣本,以供切片檢查,也能取出體內的異物。


殘胃癌好發65歲以上男性 常吃醃漬品加速癌因子發展


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所謂殘胃癌是胃癌的1種,是指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切除部分的胃達5年以上,由剩餘的胃發生的原發性癌症,據統計殘胃癌佔胃癌的1%~5%,好發於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而殘胃癌發生的時間,平均在胃部手術術後13~19年,根據研究,胃部手術術後20年以上,發生殘胃癌的機率更比一般人高6~7倍。


至於手術切除後剩下的胃,之所以會發生癌症,是因為胃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胃呈現低酸或無酸狀態,使得胃泌素分泌下降,導致保護胃部的黏液減少,胃黏膜會逐漸萎縮。


若加上患者術後常吃煙燻、醃漬類食物,硝酸鹽經腸胃內某些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再與其他胺類形成硝酸胺、亞硝酸胺,有利於細菌在胃部繁殖,就會增加亞硝酸胺類的物質在胃部生成。


殘胃癌治療以根除手術為主流 若過晚確診存活率僅14%


葉俊杰介紹,殘胃癌的治療以根除性手術為主,術後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甚至使用標靶藥物,殘胃癌與多數胃癌類似,確診時多屬晚期,故預後不佳,當進展至第三期之後,五年存活率僅約14%,若能盡早發現病況,並接受根除性手術,通常治癒率可達50%。


葉俊杰提醒,平時應注意腹部是否有不適症狀,減少攝取煙燻、醃漬類等含硝酸鹽類的食物,平時多吃蔬菜水果,適度規律運動,若曾因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接受部分胃切除的患者,務必每年接受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頭暈」和「眩暈」差別在哪?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分辨
▸這3類肝癌不適合手術切除! 健保給付標靶藥物來助陣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般民眾到醫院接受檢查或手術前,通常只是聽取醫師簡要的口頭說明,就需簽下手術同意書,難免有所疑慮;為此,大林慈濟醫院建置「健康OK棒」網路衛教平台,提供知情同意手術衛教影片,深入淺出介紹手術進行方式、風險及注意事項,甚至替代方案等,讓病人充分了解,再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手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一名七十歲廖姓婦人,最近出現舌頭麻痛現象,她還以為是中風了,進一步到台大新竹醫院就醫,檢查確認不是中風,這才放心;該院神經內科醫師則是懷疑,可能是「口腔灼熱症候群」導致她出現舌頭麻痛腫脹的現象。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表示,「口腔灼熱症候群」又稱「舌灼痛」,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寒假假期較短,往往並非學生從事志工服務的首選,但台北醫學大學「楓杏海外史瓦濟蘭服務隊」10位團員卻願意犧牲短暫假期、自掏腰包,飛到位於非洲的邦交國史瓦濟蘭從事醫療服務,而這也是國內第一支以「牙科義診」為主的海外學生志工團。十天服務期間,同學們運用所學,在隨隊牙醫師的帶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台北市環保局日前針對升學補習班、安親班及才藝語言類補習班,進行飲水機抽查,結果發現,245家設有飲水機的補習班,其中115家不合格,主要缺失包括未進行水質檢測、未定期每月維護設備,以及未將維護紀錄、檢驗報告公告張貼;經由輔導後複查,目前僅剩1家業者未改善。台北市環保局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