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腦中風復健六招 可改善生活品質

腦中風復健六招 可改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

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中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陳先生近日半夜睡醒上廁所時覺得下肢有點無力,以為只是工作疲累,繼續回床休息。沒想到早上醒來,連上肢都感到無力,立刻請家人送往醫院,診斷出腦中風。

腦中風日常照護 改善6方法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峙雄說明,腦中風為一種急症,是腦血管內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損傷,導致肢體功能動作障礙,甚至影響認知、語言溝通功能等障礙。也因肢體動作的障礙,間接影響生活品質。然而只要遵從醫師及治療師指導,能夠改善受損的功能。以下提供6點方法,可改善日常生活品質:

1、床上翻身

患者發病後幾天,當生命徵象穩定,就可於床上翻身。為了避免褥瘡產生,建議至少每2小時左右執行一次翻身,不讓身體一直壓迫相同部位。

2、被動關節活動

中風初期患者肢體大多無力,需進行被動關節活動,避免關節攣縮及僵硬。執行範圍可由身體大關節至小關節,如上肢從肩→肘→腕→手指,下肢從髖→膝→踝→趾,過程需緩和進行,避免過度牽拉受傷。

3、動作功能

因大腦神經具可塑性,適時誘發或藉由好手促進壞手的動作,是初期介入的一種手法,如雙手手指交叉抓握進行雙臂抬舉動作,每下又可於肩部水平抬舉時停留15至30秒,共進行20下。

4、姿勢平衡

可從靜坐床邊5分鐘開始練習,讓軀幹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直立,再衍伸練習轉心轉移等動態平衡,如身體向前彎曲拾取地上的沙包。

5、自我照顧能力

當患者有一定能力時,家屬或照顧者應避免麻煩或過度保護,需適時讓患者有嘗試操作的機會。如從日常生活的自我進食、穿衣、個人衛生等實際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或使用適當輔具,如加粗湯匙柄、洗澡刷、取物夾等,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6、輔具的介入

腦中風個案常需藉由輔具(輪椅、拐杖)來達到最大的生活功能,治療師也會評估患者的能力及需求,給予專業建議。

自行復健時 仍須重視安全

王峙雄職能治療師提醒,無論患者執行動作為何,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避免因意外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對於復健計畫的治療活動有疑慮時,建議和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將療程達到最大的功效。(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6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馬姍妤/台中報導】55歲蔡小姐事業有成、保養得宜,是同齡友人稱羨的美魔女,但她近年來飽受眼睛乾澀所擾,眼球經常出現紅血絲,眼角甚至還出現果凍般的薄膜,讓電人雙眼瞬間無神,大減昔日亮麗模樣,就醫後確診為結膜鬆弛,但因點眼藥水及結膜電燒手術後仍不見好轉,最後透過「結膜拉皮手術」治療後,總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擔任業務員的玉芬背負業績壓力,三不五時需與客戶應酬,大魚大肉外加甜點輪番上陣,不知不覺中,腰間、腹部的贅肉恣意橫生,身材走樣影響專業形象,讓她開始積極思考鏟肉計畫。   減重方式相當多元化,不少人為了減去身上多餘的贅肉,透過藥物、節食等較激烈的手段減脂,往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子宮頸癌為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發生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元前450年,有「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就曾發現過子宮頸癌的存在。為此,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特別邀請徐千田防癌研究基金會董事阮正雄醫師,與民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派人到處尋找,並煉製仙丹,但衰老是不可逆的,當然失敗收場。隨著醫學進步,過去不可能的事,或許有可能成真。中央研究院宣布加入由美國國家醫學院所發起的「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希望透過跨領域研究,集思廣益,讓人類能夠更健康長壽。   近年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