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腳中風誤認足底筋膜炎 下肢動脈栓塞險截肢

  75歲劉伯伯老當益壯,喜歡至附近社區公園活動,5年前走路時感覺右腳疼痛,以為是足底筋膜炎,除了至復健科接受治療,還購買痠痛貼布及彈性氣墊鞋,但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到今年初時,已必須拄拐杖走走停停,有時甚至寸步難行,4月開始右小腿無力、痠痛及抽痛,且冰冷發白,至醫院急診,確診為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栓塞,俗稱腳中風。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造成腳中風的主因是老化及血管動脈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如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產生心肌梗塞,要是塞在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如發生在下肢動脈,則為下肢動脈栓塞。

  臨床顯示,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眾多,如40歲以上、缺乏運動又久坐不動、長期抽菸、有冠狀動脈家族史、體重過重,以及患有高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疾病等。張嘉修提醒,上述族群若有間接性跛行症狀,如無法久走、距離愈走愈短、腿部痠痛及抽痛時就應提高警覺。

  此外,近1成下肢動脈栓塞患者會有足部潰瘍、皮膚壞死、久治不癒的狀況,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恐面臨截肢厄運。以劉伯伯為例,除了老化之外,本身血壓偏高,卻不曾就醫用藥,住院檢查才發現他患有心房顫動、降主動脈脆化剝離,當血管剝離後在夾層形成血塊,引起血管阻塞,以致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處理,免除截肢風險。

  張嘉修表示,許多下肢動脈栓塞患者因腳部抽痛而至復健科就診,其實應尋求心臟科門診協助,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發生處及範圍。治療上可分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傳統開刀為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至末梢,缺點為手術及住院時間長、傷口範圍大、術後易有感染、出血等併發症。

  至於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僅由病人鼠蹊處穿刺1個約2mm的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透過震波讓將栓塞物結構變得鬆散,再投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但傷口極小、住院時間縮短,出血風險也減少,溶栓成功率更可達9成以上。

  張嘉修提醒,民眾若有長期單、雙腿疼痛無力,症狀類似足底筋膜炎,踩地疼痛、走走停停、無法久走的情形時,就應積極就醫。並於平時養成運動習慣,三高患者應該規律用藥。

相關推薦

台灣連兩天COVID-19本土確診新增個案破百,新北市和台北市今稍早共同宣布,從明(17)日開始,高三和國三生可在家不到校,改採遠端學習方式;學校老師可依需求,異地上課或線上授課。宜蘭縣長林姿妙也跟進宣布,自明日起至28日,全面暫停縣內所有公祭儀式、縣府下周起擴大彈性上下班、國三及高三學生下周起可以...

閱讀詳情 »

國內今再新增206例本土確診,其中台北市佔了89例,因應疫情持續升溫,指揮中心也宣布為利傳染病防治工作進行,授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以「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發布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而今(1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已經沒辦法做疫調了,現在公布足跡已經不切實際,請陽性者自己打電...

閱讀詳情 »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今天表示,居住雙北地區或在雙北地區上班的中央或地方公務人員,自5月17日至5月28日,彈性上班時間可從上午7時30分至10時,下班時間也配合調整為4時30分到7時,以分散上下班人潮。人事總處今天指出,因應指揮中心提升雙北地區為三級警戒區,為避免通勤人員集中在尖峰時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閱讀詳情 »

昨日一口氣暴增180例本土病例後,今日又新增206例本土確診個案,醫療量能吃緊,有醫界基層嘆急診篩檢快被拖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加速找出確診個案,指揮中心除了在雙北市設置篩檢站外,未來也研議在其他縣市廣設篩檢站,目前已邀集醫師公會、相關協會開會討論人力調度。指揮中心今公布,今日又新增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