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腳中風誤認足底筋膜炎 下肢動脈栓塞險截肢

  75歲劉伯伯老當益壯,喜歡至附近社區公園活動,5年前走路時感覺右腳疼痛,以為是足底筋膜炎,除了至復健科接受治療,還購買痠痛貼布及彈性氣墊鞋,但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到今年初時,已必須拄拐杖走走停停,有時甚至寸步難行,4月開始右小腿無力、痠痛及抽痛,且冰冷發白,至醫院急診,確診為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栓塞,俗稱腳中風。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造成腳中風的主因是老化及血管動脈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如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產生心肌梗塞,要是塞在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如發生在下肢動脈,則為下肢動脈栓塞。

  臨床顯示,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眾多,如40歲以上、缺乏運動又久坐不動、長期抽菸、有冠狀動脈家族史、體重過重,以及患有高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疾病等。張嘉修提醒,上述族群若有間接性跛行症狀,如無法久走、距離愈走愈短、腿部痠痛及抽痛時就應提高警覺。

  此外,近1成下肢動脈栓塞患者會有足部潰瘍、皮膚壞死、久治不癒的狀況,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恐面臨截肢厄運。以劉伯伯為例,除了老化之外,本身血壓偏高,卻不曾就醫用藥,住院檢查才發現他患有心房顫動、降主動脈脆化剝離,當血管剝離後在夾層形成血塊,引起血管阻塞,以致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處理,免除截肢風險。

  張嘉修表示,許多下肢動脈栓塞患者因腳部抽痛而至復健科就診,其實應尋求心臟科門診協助,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發生處及範圍。治療上可分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傳統開刀為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至末梢,缺點為手術及住院時間長、傷口範圍大、術後易有感染、出血等併發症。

  至於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僅由病人鼠蹊處穿刺1個約2mm的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透過震波讓將栓塞物結構變得鬆散,再投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但傷口極小、住院時間縮短,出血風險也減少,溶栓成功率更可達9成以上。

  張嘉修提醒,民眾若有長期單、雙腿疼痛無力,症狀類似足底筋膜炎,踩地疼痛、走走停停、無法久走的情形時,就應積極就醫。並於平時養成運動習慣,三高患者應該規律用藥。

相關推薦

  【熬夜VS子宮肌瘤】由於各種原因使越來越多的人們養成了熬夜的習慣,使“夜貓族”隊伍漸漸強大起來。婦科疾病中的子宮肌瘤讓女性們一聽到就膽戰心驚。而你知道嗎,經常熬夜的女性容易導致婦科子宮肌瘤,這大大影響了女性們的健康。經常熬夜會增加患婦科腫瘤疾病的幾率!美國哈佛...

閱讀詳情 »

文.吳欣穎 老齡化社會即將來臨,但「社會」是否已準備好,面對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大變遷呢?在過去,熟齡屬於社會的邊緣族群,多數民眾提及「熟齡」都直接聯想至醫療、安養中心、經濟弱勢等較負面意味的名詞,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他們將從社會的邊緣族群擠身至主流族群,臺灣熟齡人口的生活形態及價值觀,將在十年內大風...

閱讀詳情 »

撰文/何欣潔 中南部爆發禽流感疫情,令人擔心再度出現H6N1由雞傳染人的病例,中央防疫單位農委會也再度被專家指責,恐有怠惰、隱匿疫情的嫌疑。台灣防疫工作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今周刊》專訪台大獸醫學院榮譽教授賴秀穗來解惑。 禽流感疫情再現,同時有H5N8、H5N2等多種病毒株,台灣西部幾乎淪陷疫區,累計...

閱讀詳情 »

據資料介紹,斐濟是現今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癌症的國家,全國62萬人中至今無一人患癌(最近估計約有85萬人)。原來,居民們在飲食上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就是人人都吃杏。斐濟產杏,大大小小的島嶼上長滿了杏樹。 居民們將杏加工成杏肉乾、杏仁,做為日常食品食用。科學家研究發現,斐濟人不患癌與吃杏息息相關。 另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