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腸躁症藥物治療未見改善? 專家:不妨試試低腹敏飲食

腸躁症藥物治療未見改善? 專家:不妨試試低腹敏飲食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腹痛、腹脹、腹瀉、便秘,這些都是常見的腸胃疾病,但如果持續疼痛,每天拉好幾次,或是好幾天無法排便,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研究發現,如果未能妥善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恐提高睡眠障礙機率,或需要經常請假,影響工作表現。


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國內腸躁症患者多達數百萬人,不少病友飽受腹痛、腹瀉之苦,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


盧俊良說,腸躁症原因不明,通常與壓力、飲食、腸道敏感異常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如果在半年之前出現腹部腸胃問題,在最近3個月內每周至少1天復發性腹痛,嚴重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就屬於腸躁症。


許多腸躁症病友苦不堪言,但受限於台灣現有藥物只能症狀治療,盧俊良指出,國際上已有10餘種腸躁症新藥上市進入臨床,但台灣卻遲遲未引進,而患者服用一般腸胃用藥幫助不大,這也形成了醫療資源浪費。


除了藥物之外,腸躁症病友不清楚低腹敏飲食的重要性,即使罹病,仍偏好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高鹽等飲食,以致病情加重,國外研究發現,力行低腹敏飲食,就能有效緩解腸胃症狀。


研究證實,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炸雞、薯片,以及過量咖啡因、甜食,均為腸躁症重要風險因子,提高罹病的風險,營養師吳柏姍提醒,經常腹脹、腹痛的民眾應該少吃上述食物。


澳洲蒙納許大學1項低腹敏飲食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證實,50至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均獲得改善。


吳柏姍建議,腸躁症患者應盡量食用低腹敏食物,而奇異果、草莓、鳳梨均屬於低腹敏水果,建議多多食用。平常多吃新鮮蔬果,少喝咖啡、茶飲,以及少吃高油、高熱量食物,才能降低腸胃不適症狀。


更多NOW健康報導
▸舌尖潰瘍2周未癒合是警訊! 一旦侵犯舌內深處恐舌癌
▸體內循環代謝差溼氣難排除 中醫師告誡春夏好發皮膚病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電影《父親》述說的是1位男性長輩面臨失智症困境時,自己與家人的影響與變化。倘若失智症不再是電影的片段,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該怎麼辦呢?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於上月18日舉辦健康講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分享失智症的主題,包括失智症的症狀,並提出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從事營造業的工地主任陳先生,平常早出晚歸,沒時間運動維持體能,與工人乾一杯更是家常便飯,抽菸長達20年,家族又有高血壓病史,近幾年發現胸口常有悶悶的感覺,但都是一下子就好了因此也不以為意。有一天在工地吃飽喝酒後,睡午覺時莫名感到胸口劇烈疼痛、喘不過氣,立即被工人們送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急重症患者住進加護病房,都需透過儀器監測生理跡象,血氧濃度就是重要指標,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不少「隱形缺氧」確診者猝死,引發關注,一時之間,人人自危,血氧機大缺貨。醫師提醒,血氧濃度一旦低於90%,就需立即就醫。 低血氧就是缺氧 嚴重恐器官衰竭或死亡 家醫科醫師黃農茵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常感到眼睛黏乾澀灼熱,甚至有異物刺痛感嗎?小心可能是乾眼症惹禍!安南醫眼科中心洪純玲副院長指出,隨著冷氣團報到,天氣變得乾冷,臨床上因乾眼症就醫的患者有逐漸增加趨勢,患者不僅會感到眼睛乾澀灼熱、異物感、刺痛、畏光等症狀,嚴重時可能還會讓視力短暫模糊。乾眼症缺水性較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