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腹瀉反覆未好轉 應懷疑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腹瀉反覆未好轉 應懷疑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武漢肺炎疫情持續發燒,勤洗手、戴口罩為防疫重點外,人人都想提升免疫力。但是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包括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他們會擔心目前用藥降低免疫系統,是否更容易遭受感染?萬一社區大流行,罹病後病情是否會加重?他們也好奇,若自行短暫停藥,對病情是否真有影響?

疫情間「發炎性腸道疾病」者減藥? 醫師這樣建議

目前專家共識,若輕症病友使用氨基水楊酸類抗炎藥,不論是口服或是灌腸途徑,建議繼續用藥;針對中度嚴重性病友,若使用嘌呤類似物的免疫抑制劑,就要特別小心自我防護,避免到人群擁擠處,並且注意身邊家人朋友是否有旅遊或接觸史,若病情穩定則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是否可以慢慢減量。

至於重度病友若使用生物製劑,即便疫情期間,也不應貿然停藥,以免疾病惡化,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甚至面臨開刀切腸的更大風險。

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 生物製劑有兩種

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生物製劑,依據作用機轉,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前者同時抑制蛋白質活性與腸道發炎,作用於全身,而後者的機轉為直接作用於腸道,一般而言造成結核菌或巨細胞病毒感染風險較低,亦無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炎的疑慮,並且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療效特別優異。


腹瀉反覆未好轉 應懷疑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圖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前後對照圖。治療前腸道狹窄並出血(左)和治療後黏膜癒合(右)。(照片提供/張崇信)

大學生暴瘦誤以為腸躁症 治療2年回歸正常生活

一名大學生看診時由爸媽推著輪椅進來,臉色蒼白且氣喘吁吁,當時抽血檢測血紅素僅剩5gm/dL(正常約為15),發炎指數偏高合併發燒,收住院經無痛內視鏡檢查,在廻盲辦以及乙狀結腸部位,因發炎造成出血和嚴重狹窄,衍生進食容易嘔吐、產生暴瘦。

這名病友過去幾年內,曾被誤以為是壓力大引起腸躁症!住院排除感染及腫瘤後,最後確診為克隆氏症;他在急性期先接受類固醇治療,之後幸運的通過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對症下藥後,近2年來狀況好轉,生活可自理且正常工作。

疫情間追蹤有疑慮 與醫師多討論

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情追蹤,其實「症狀緩解」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目標是「腸黏膜的癒合」。一般常規檢查包括:抽血檢查白血球、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糞便內鈣衛蛋白等。在目前疫情尚未趨緩,若病友對於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或小腸鏡檢查有疑慮,或許可跟醫師商量,是否透過核磁共振腸造影術、膠囊內視鏡檢查,或是小腸超音波追蹤。文/張崇信(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65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在台灣,不孕夫妻約佔13-14%,也就是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醫師呼籲,相較於三、四十年前女性總是背負著不孕罪名,現今不孕問題的比例男佔45、女佔45、雙方都有佔10,也就是男女比例相當,若夫妻發現未避孕情況下,在1年內都無法懷孕,兩人都應該儘快接受檢查及治療。根據內政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中國大陸傳出在入境抽出法國進口「歐舒丹杏仁緊緻磨砂膏」「鉛」成分含量超標,不合格商品已全數銷燬;衛生署接獲訊息後,隨即向台灣歐舒丹公司查詢,該產品在台灣品名為「歐舒丹杏仁去角質美體霜」,最近一批進口至台灣的產品已於去年7月銷售一空。衛生署表示,民眾若對產品品質仍有疑慮,可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辛苦的媽媽們天天洗碗、洗衣、煮飯,雙手時常泡在水中並碰觸清潔劑等化學物質,容易使俗稱「富貴手」的手部濕疹一再復發,尤其到了春夏季好發季節,手掌脫皮、龜裂等症狀更加嚴重。醫師提醒,「富貴手」媽媽應加強手部保濕,並配合長期的脾胃調理,才能避免反覆發作情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周蘭君報導)由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紐崔萊健康機構和GOSurvey市調網共同參與進行的「飲食色彩多樣性」調查結果發現,高達65%的受訪者自認蔬果攝取不足,雖然衛生署不斷提倡「天天五蔬果」、「彩虹飲食原則」,實際國人的蔬果飲食狀況卻是大相逕庭,實際上每日平均攝取的蔬果份數只有3.7份,遠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