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腿部腫脹發紫竟是血栓造成 延誤就醫嚴重恐有截肢風險

腿部腫脹發紫竟是血栓造成 延誤就醫嚴重恐有截肢風險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李老奶奶81歲,過去身體還算硬朗但較少活動,去年12月聖誕節時,突然因左腿腫脹疼痛發紫前往急診室就診。經緊急照會心臟血管外科,以血管檢查與床邊超音波確認其股靜脈及髂靜脈都有嚴重血栓栓塞情形,診斷為急性廣泛靜脈血栓引起的罕見症候群(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後,緊急安排血管攝影與血管腔內介入手術治療。


為避免治療過程中產生肺栓塞,手術中先使用了下腔靜脈血栓過濾器(IVC filter)放置,在確認血栓阻塞部位後,以機械性血栓抽吸裝置(AngioJet)與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配合複合式血管手術方式清除血栓與改善血管狹窄部位,最後再留下溶栓導管以血栓溶解劑(Urokinase)持續注射治療4天才逐漸穩定病情,後續並配合口服用抗凝血劑治療慢慢緩解腫脹後1周順利出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歐陽志佩表示,一般下肢靜脈深部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俗稱經濟艙症候群,常因長時間缺乏活動,血管受傷或血液凝血功能異常引起,造成靜脈血管內出現微小血栓使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腿部腫脹甚至發麻等症狀,並隨著年紀越大產生的機會越大


但如同李老奶奶以廣泛性靜脈血栓至引起整個下肢發青缺血表現的情形(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則相當罕見,往往需與周邊動脈缺血做鑑別診斷並立即介入治療。文獻報告上甚至有20%至50%的病人可能會因診斷太慢而截肢,而死亡率可能高達25%至40%。目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在急診床邊血管超音波輔助下得以及時診斷,並在複合式手術與多項血管腔內治療的進步下,積極搶救而使李老奶奶能在沒有其他併發症產生的情形下能順利出院。


歐陽志佩提醒,平時預防下肢靜脈血栓最簡單的方法即是避免長期站立、久坐、久蹲、甚至臥床不動,也就是要下肢「多活動」。同時如果有腳腫疼痛,甚至皮膚顏色改變的情形,應趕快就醫以避免延誤病情。


更多NOW健康報導
▸喝豆漿能取代牛奶補鈣嗎? 黃豆vs.豆漿含鈣量差很大
▸節食、吃代餐效果缺乏醫學根據 9方法減重讓你瘦下來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其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每10萬人中,就有7.8萬人得到乳癌,等同每日會新增約30例的乳癌病患,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且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5至49歲間,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左右,因此更不可忽視乳癌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控糖護健康,一起護心腎!」今(109)年2020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護理與糖尿病」,醫護團隊呼籲糖友們在學習控糖自我照護管理技巧,定期追蹤相關危險因子以預防合併症發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推出數位化衛教工具,透過有趣的互動方式,讓糖尿照護不受空間限制。早期症狀...

閱讀詳情 »

癌症十大死因當中,肺癌連續十年高居第一!空汙、PM2.5的侵襲,外在環境愈來愈糟,甚至有大數據指出,台灣人到中年開始,肺臟就有明顯老化的趨勢!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黃柏瑞指出,一般人20歲肺活量達到巔峰,30歲開始下降,很多時候,這種肺部衰老,連患者自己都不自知!黃柏瑞醫師指出,肺臟功能就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62歲的黃先生是菸齡超過四十年的老菸槍,確診為擴散型小細胞肺癌,發現時已轉移至肝臟,先以化學治療後,胸部再做局部放射治療,雖然一開始治療效果很好,但半年後疾病就再度惡化,並轉移到腦部去。台中榮總胸腔內科主任楊宗穎表示,小細胞肺癌雖然佔不到肺癌的10%,但它來的又快又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