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

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60歲婦女,內側膝關節嚴重退化,造成兩腿呈現外八,長年走路疼痛,就醫後被評估需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經由使用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治療,這位婦人隔天即可下床,住院3~4天就能出院,術後雙腿明顯變直,加上積極復健,目前能走也能蹲。

7成老年人 膝關節退化

根據統計,國內70歲以上老年人,每10人中就有7人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膝蓋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限制,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其中6成6患者則是需要接受單側膝關節置換術,才能擺脫疼痛的困擾;但仍有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

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失誤率達10%

亞大醫院副院長黃揆洲指出,膝關節可分為內髁、外髁及髕骨,內髁或外髁磨損可進行單側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若是膝關節全部退化,則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往的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醫師只能藉由病患的X光影像評估,術中無法精確判斷,失誤率達5至10%。

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 誤差僅1毫米

目前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不論單側或全膝關節置換術都可使用。黃揆洲副院長強調,術前可運用電腦斷層檢查,紀錄病患下肢的3D立體影像,術前透過電腦軟體模擬手術進行,搭配出最適合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術中可根據病患軟組織狀態,及時調整人工膝關節的位置,完全依照膝蓋狀態進行手術,大幅提升精準度,誤差範圍僅在1毫米之間,避免術後發生長短腳及關節卡卡的問題。

創傷小、恢復快 使用年限可達20年

黃揆洲副院長說明,機器人手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病患的膝關節組織創傷較小,不須打開骨髓即可進行手術,大幅減少出血量、縮短恢復時間,搭配超耐磨人工墊片,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可達20年以上。

術後積極訓練、復健 有傷口要注意

黃揆洲副院長提醒,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術後應積極鍛鍊下肢肌力及復健,包括股四頭肌及膝蓋彎曲訓練;另外,若有發生意外傷口、需要接受拔牙、植牙手術,術前應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

機器人手術微創中心 提供各種人工關節手術

亞大醫院今年成立「關節鏡暨脊椎手術微創中心/Mako機器人手術微創中心」,利用機器人手臂進行各種人工關節微創手術,包括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及髖關節置換術。黃揆洲副院長認為,科技越來越進步,手術越來越精準,讓病患的傷口更小、復原更快,也讓醫師更有信心手術,提供病人更完美、更精準的手術選擇。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78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每個人應該都曾有便秘過. 排便不順到日積月累久了... 真的會造成身體負擔的.. 由其在腸子裡的角落裡的最深處卡卡角.. 可怕的宿便...可是不容怱視的呢!...... 最近小花兒的客人推薦了好東西.. 知道花兒最近在雕塑身材需要好的代謝.... 好運"益酵寶~ 益生菌+酵素雙酵合一,一盒有15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冬季為禽流感好發季節,且近年來中國大陸持續有新型A型流感病例發生,台商與兩岸民眾往來中國大陸頻繁,增加跨國傳染風險。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指出,雖然禽流感病毒禽傳人情形較為罕見,但仍存有風險。歲末年初,兩岸民眾因旅遊、探親往來將更頻繁,計劃至中國大陸的民眾及當地台商,務必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歷經重大意外 六成恐有創傷症候群在災難後,容易產生急性壓力障礙,當病患看到相關景物時,就會莫名感到害怕,夜間容易做惡夢,這情況若超過一個月,又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門診醫師林喬祥指出,歷經重大意外的民眾,佔6成都可能有類似情況發生...

閱讀詳情 »

醫療水準進步日新月異,除了依靠醫療人員技術不斷突破,藥物的研發也是關鍵一環,尤其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是提升存活率等,都極具意義。為了能研發出更多為患者帶來福祉的新藥,背後有賴強而有力的臨床驗証。有鑑於此,台灣百靈佳殷格翰與臺北醫學大學首度攜手合作,將百靈佳殷格翰獨特的創新研發能力結合北醫大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