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自付差額醫材採極端值,民眾真的賺到了嗎? 醫師解析背後真相

自付差額醫材採極端值,民眾真的賺到了嗎? 醫師解析背後真相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醫材功能加上發揮極致的醫療專業技術才是整個手術處置成功的關鍵,當醫材價格被壓縮在所謂的極端值範圍內,台灣的醫療該怎麼進步?」醫材新制延燒,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醫師表示,自費醫材無論是健保署之前提出的收費上限,亦或是目前的極端值管理皆引起醫界軒然大波,希望政府在做任何決定之前,多與醫界溝通。

價格應考量三方向 醫材本身+手術技術+照護成本

目前醫材分為健保全額給付、健保部分給付、民眾全額自費共三類,其中針對「健保部分給付」,依《健保法》第45條規定(自付差額之特殊材料給付),只要有政府補助的醫材,額外收取的費用皆得歸政府定價,為何這項政策會引起反對聲浪?林應然強調,如果把同功能醫材放進同一個籃子裡,以極端值去規範一個固定值以下的收費價格,這會延伸出什麼問題呢? 

林應然表示,所謂同功能醫材不表示成本相同,自費醫材的價格,不只有醫材品質本身,還有整個技術層面,包括以何種方式裝置醫材、醫師本身的經驗技術、以及後續的照護成本品質問題,都應該列入成本收費考量,況且每一家醫療院所的人事營運成本本就不同,進價議價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不能以單一價格衡量。

「即使是同功能,每一個醫材皆有其不同之處,應去瞭解其功效與品質獨特所在。」林應然強調,醫療行為與消費行為截然不同,如何將醫材功能發揮極致的醫療技術才是關鍵,醫師的資歷經驗與專業價值實難如商品量化成價格,因此由院方訂定不同價格是合理的措施。 

消彌資訊不對等 策略應價格透明化,非價格限制化

不過,現在雖有醫材比價網可供查詢,站在病患的角度,擔心的還是會不會多花冤枉錢?林應然表示,只要將價格公開透明,規定醫療院所必須主動揭露價目表,便可消彌所謂資訊不對等之障礙,如果政府真的希望病人不當冤大頭,除了病人可自行上網查詢官方網站的公開價目表外,更可交由專人親自講解各種醫材供病患自行選擇,公佈各不同院所對各種醫材的各種收費方式與價目,策略應是價格透明化,而非價格限制化。

林應然近一步指出,如今訂定極端值的管控,反而剝奪了民眾與醫師享有或使用更高品質醫療的權利,儘管未來有好的廠商想進來台灣,也會因為不敷成本而退出台灣市場,剩下的只有低價低品質的醫材留在台灣。當低價低品質的醫材橫掃市場,國人只能被迫使用極端值以內的醫材,發生問題的機會增多,重複看病的成本增加,民眾短期內以為獲利撿到便宜,長期而言卻可能是問題不斷,難道不知如果好品質的醫材都沒了,犧牲的就是病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仔細想想,病人真的有獲利嗎? 

好醫材退出台灣市場 醫病關係對立皆損失

「經濟學有個貨幣理論,當劣質幣質和優良幣質的二種名目相等、實質相異的貨幣,共同在一個經濟社會流通,最後優良的貨幣會被退出流通圈外,只有實質劣幣繼續流通。」林應然以此經濟理論類比當今的醫材問題。

林應然反問,當價格被限縮之後,不僅會壓制醫療新技術的創新發展、民眾投保醫療保險的差額給付將大幅縮減,權益如何彌補?加上醫療院所在健保總額制度下苟延殘喘,因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經營上更加艱難,只能靠一些自費項目彌補些許醫療業務的損失,如今又要被規定只能收近成本的費用,又被健保署污名化說亂收費,說醫生把病人當冤大頭,不但不符實情,更是無端製造醫病關係的緊張對立,這是政府、人民、醫療全方位的損失。

扛疫情前線醫界受傷 慎選時機點從長計議

為了能夠實現照護人民健康的基本權利,台灣醫界造就舉世人人稱羨的健保奇蹟,大量醫師們長期血汗投入只為創造最大的醫療效能。台灣的健保以保費低廉、醫術高超、及效率驚人出名,全世界都羨慕台灣的健保制度,但也都學不來,因為沒有那一個國家的醫療人員願意在總額的架構下無限制的付出心血。林應然語重心長地說,這波疫情醫界奮力協助政府擋下了,換來的卻是政府無情的打壓,醫界經過這波新冠肺炎後,其實受傷非常嚴重,希望政府在做任何決定之前,多與醫界溝通討論,從長計議和慎選時機點,做出最有智慧的抉擇。

【延伸閱讀】

芒草心以攝影展呈現無家者無奈 期待社會理解發揮同理心

2020最新醫美趨勢大公開 「自然美」成主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6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近日,上海一名45歲的大姐來到上海西郊骨科醫院。她說,自己幾年前開始腰痛,嚴重時痛到在床上打滾。去年開始他腰痛的症狀有所減輕,小腿開始麻麻的,他高興地以為病情好轉,結果最近左腿疼痛加劇,都不能落地,而且持續不見好轉,懷疑是腰椎病引起的。   據專家稱,腰椎病的症狀很多,如背部酸痛,頭暈,...

閱讀詳情 »

(僅為示意,來源)   紀小龍,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 1000 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瞭解得不多。在國外叫 docto...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子宮頸癌疫苗該不該打?消基會指出,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只提供女性6成保護力,仍有可能罹患子宮頸癌,若已感染HPV6、11、16、18型則完全無效。且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會出現副作用,如發燒、作嘔、暈眩,定期接受子宮頸癌抹片檢查,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消基會衛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最近天氣開始轉熱,女性私密處常常不透氣,不僅感覺悶熱難受,甚至出現搔癢、異味等症狀,究竟該怎麼辦?藥師趙順榮建議,少穿牛仔褲、多喝水,避免使用灌洗陰道清潔液,並食用蔓越莓及天然活性女性益生菌,讓陰道維持弱酸性環境,就能避免私密處、泌尿道感染發炎。5大危險族群女性,小心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