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良性家族遺傳卻害他大小便失禁、坐輪椅! 全怪神經纖維瘤長錯地方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些家族遺傳險害人喪命!43歲的蕭先生從小就是第一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患者,全身上下,皮下、肌肉皆有大小不一的腫瘤,由於是良性疾病,生活、工作都不成問題,沒想到日前卻突然出現行動不便、雙手無力情況,而且越來越嚴重,甚至大小便失禁、無法站立,只能靠輪椅行動,就醫才發現連頸椎都長出大顆神經纖維瘤,壓迫脊髓。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檢查發現,原來蕭先生的頸椎第一二節處同時長出雙側的大顆神經纖維瘤,壓迫脊髓,且腫瘤緊靠腦幹,手術風險極高,如果持續增大,恐將危及生命。

神經纖維瘤顧名思義是從神經纖維長出來的腫瘤,為一種良性的遺傳疾病。黃國烽指出,神經纖維瘤患者在神經外科相當常見,但有第一型(周邊型)、第二型(中樞型)之分。

臨床統計,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的發生率約3千分之1至4千分之1,腫瘤好發於周邊神經系統;第二型神經纖維瘤則為罕見疾病,腫瘤好發在中樞神經纖維,較常有雙側聽神經瘤影響聽力的情況。

黃國烽說,蕭先生屬於第一型患者,核磁共振影像檢查顯示頸椎左側腫瘤約2.5公分大、右側腫瘤也有2.1公分大。正常的脊髓不到2公分寬,受到壓迫會有肩頸痠痛、頭痛、胸悶、四肢麻痺、無力、僵硬、容易跌倒的情形,何況這2顆腫瘤與脊髓相比非常大,往內壓迫脊髓,若持續增大,將影響脊髓功能,導致癱瘓、呼吸衰竭,所幸緊急手術成功取瘤,恢復良好。

黃國烽提醒,這類腫瘤壓迫脊髓危及生命者實屬少見,一般的神經纖維瘤若無立即危險,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有任何不適或腫瘤異常增大務必盡快回診,由醫師判斷手術的必要性。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辣嗆記者「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後 莊人祥道歉自嘲:一時鬼打牆

「旅遊泡泡」最快17日宣布放人去帛琉玩了! 指揮中心透露細節定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公布,國內新增2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之20例本土病例,其中16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7月24日至8月3日。個案...

閱讀詳情 »

高端研發國產COVID-19疫苗,通過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申請(EUA),核准生產,已經封緘配發第一批,以供民眾施打。但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提出質疑,郝龍斌今更向法院遞狀,聲請停止衛福部對高端疫苗的EUA,還喊話地方不要配合中央施打。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回應,打疫苗這種事不...

閱讀詳情 »

根據雄獅旅遊內湖總部員工透露,有一名內勤員工確診,目前感染源不明。昨晚該公司緊急宣布,即日起不可跨樓層移動、午餐需分流。對此,雄獅表示,該員工同住家人PCR(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因有分流、分區辦公,匡列的密切接觸員工僅5人居家隔離,昨天快篩結果皆為陰性,今天再進行PCR檢測,目前正等待相關結果出爐。...

閱讀詳情 »

雙北市日前宣布8/3起開放餐廳內用。台北市長柯文哲坦言,現在用台北通掃QR code入場恐怕「不切實際」,現在市府正研究如何讓實聯制能更快、更有效的執行。柯文哲也提到環南市場的例子,也會考慮在人流多的地方使用悠遊卡入場,他也提及,這2個禮拜以來,對於餐廳開放內用這件事情「仍感到很焦慮」。雙北市上週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