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花蓮強震全台有感 餘震連連緊急避難包快備妥

  地牛翻身震撼全台!今日(18日)下午13:01芮氏規模6.1的強震,震央發生在花蓮縣秀林鄉,讓許多人的午餐時刻變得不平靜,接連的餘震更是令人驚魂未定。

  每當發生像強震等重大災難時,就會想到「緊急避難包」。消防署列出緊急避難包中應有的15樣物品,其中必備7樣物品,分別為:食物、礦泉水、小毛毯、急救藥品、哨子、手電筒及粗棉手套,至於其它次要物品,還包括電池、收音機、禦寒衣物、證件影本、輕便型雨衣、暖暖包、面紙、毛巾、口罩、文具用品、備份鑰匙、瑞士刀、現金等。

  7大必備物品當中,位居第1名的是食物,成人每日需500大卡熱量,建議民眾可多準備像巧克力、餅乾等高熱量食物,一旦發生意外,就可能撐過黃金救援時間。第2名為礦泉水,消防署表示,人體72小時內需飲水至少3公升,不過考量避難包的重量,建議至少放入1瓶飲用水,並視情況飲用。

  第3名是小毛毯,可防止受困時,人體失溫,甚至休克。第4名為急救藥品,準備個人必備的藥品,避免受困時無藥可用。第5名是哨子,必要時吹哨求救,提高獲救的可能性。

  第6名則為手電筒,於黑暗中提供照明,也建議準備備用電池,以防不時之需。第7名是粗棉手套,建物倒塌後,周遭地面常出現碎玻璃、碎石頭,此時戴上手套爬行可避免雙手割傷,以及因搶救不及而感染截肢。

   國人應事先準備「緊急避難包」,應放在「隨手拿得到的地方」,且每半年檢查及更新1次。如遇緊急情況時,消防署建議,第1時間應該保護自己的頭部,確實做到保命3要領「趴下、掩護、穩住」,並遵守「不語、不跑、不推」3不原則。外出避難時,應穿著鞋子,以防被路上碎石、玻璃刺傷。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罹癌過了還需要健康檢查嗎?千萬不要讓迷思害了自己。門診就有一名女性十年前透過健檢發現早期乳癌,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一直定期到醫院回診,十年來回診皆無異狀,原本以為這樣規律的追蹤就能夠避免疾病上身,沒想到去年心血來潮接受全身健康檢查,竟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肺部有可疑的...

閱讀詳情 »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新竹縣為防範新北市林口爆發台灣首例牛結節疹疫情擴散, 4月16日立即成立牛結節疹災害應變中心,並奉代理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陳見賢副縣長當時指示,加強各項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牛結節疹預防注射工作,務必於三日內完成全縣牛隻免疫,本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超前部署在今(17日)宣布完成...

閱讀詳情 »

AZ疫苗接種打氣持續未見起色,部分醫院難以滿足一瓶疫苗施打10人規定,媒體報導,有專家建議應下修每瓶施打人數。針對此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說明,如果醫院當天只開一瓶,至少要有8人接種;如果為當天的最後一瓶,則至少要有6人接種。有條件下修每瓶疫苗施打人數。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閱讀詳情 »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2018年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14.05%,換句話說,每7人中便有1人是老人,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並且持續向超高齡社會發展。臺北榮總新竹分院藥劑科王瑛玫主任指出,當身邊老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時,應尋求各醫院整合門診,或請藥師評估建議,避免多處醫療院所藥物併用產生不良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