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藍光危害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抗藍光救星保護眼睛肌膚

保護眼睛的第一步,紫外線還不夠,更關鍵的是要防藍光!根據在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中指出,黃斑部病變與白內障及青光眼齊名,是造成成年人3大失明的原因。眼科醫師提醒,除了紫外線會傷害眼部外,最可能引起黃斑部病變的元凶正是短波長的藍光,尤其在戶外活動,要隔絕這種高能量會對人體的眼睛甚至肌膚造成傷害的有害藍光,要有聰明的安全防護措施。

藍光危害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抗藍光救星保護眼睛肌膚

高能量的藍光傷害黃斑部 恐造成失明

為什麼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會如此嚴重?眼科醫師王孟褀表示,眼睛能感受的光線稱為可見光,是一種波長介於400到700奈米的電磁波,包括熟知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波長大於700奈米的光線稱為紅外光,波長小於 400 奈米的光線則稱為紫外光。紅外光、紫外光通常可被角膜及水晶體阻擋,對視網膜的影響較少,但是,波長介於400到500奈米高能量的藍光,卻是最容易被忽略傷害眼睛,甚至可能導致失明的殺手。

藍光是一種人體肉眼可直接看見的可見光,無論是太陽光、電視,以及電腦、手機等3C產品,只要有光源都有藍光的存在,尤其太陽光是藍光的最大來源。可怕的是,藍光能直接穿過水晶體、角膜到視網膜,一旦眼睛細胞接受到這些高能量的光,會形成氧化壓力,產生自由基,於是使視網膜中央的黃斑部的感光細胞老化,黃斑部是負責眼部中心視力及色彩辨識,如果黃斑部接受到太陽光中的藍光長時間直接照射,不但會影響視力,嚴重甚至會使黃斑部水腫發炎,導致老人黃斑部病變,造成日後失明風險,千萬不可大意!

藍光無所不在 戶外活動接受到的藍光比室內來得強

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或是在戶外活動,甚至開車等,未做好抗藍光防護,都會增加自己暴露在藍光的危險。眼科醫師王孟褀表示,根據統計,在戶外活動接受到的藍光比室內來得強,同一時間暴露量也比較大,可見在戶外活動以及開車時,都應該積極抗藍光,做好防曬與抗藍光的工作,例如擦防曬乳液或配戴太陽眼鏡,除此之外,也建議選擇具有抗藍光功能的汽車隔熱膜,抵擋藍光對於眼睛甚至肌膚的傷害。

藍光危害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抗藍光救星保護眼睛肌膚

開車別忘抗藍光!聰明選擇兼具防曬、隔熱和濾藍光功能隔熱膜。

開車別忘抗藍光!聰明選擇兼具防曬、隔熱和濾藍光功能隔熱膜

正由於藍光是可見光中波長最短、能量最強的波段,能夠輕易穿透汽車玻璃進入車室內,因此,駕駛在開車時,除了前檔玻璃要加裝有抗藍光功能的隔熱紙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側面車窗較容易被忽略,如果能夠同步注意也加裝抗藍光隔熱紙,能夠架起對眼睛更安全的全面防護。

在選擇抗藍光汽車隔熱膜時也有學問,市面上有一款美國原裝進口,兼具防曬、隔熱和濾藍光功能的MAXPRO抗藍光隔熱膜,原廠測試與SGS檢驗證實其阻隔藍光效果領先業界同等級隔熱膜達30%以上,可提供抵抗豔陽更全面的防護。另外,由於MAXPRO抗藍光隔熱膜不含金屬成分,具備防眩光功能,對於駕駛安全性更有保障。選擇正確高品質的隔熱膜,就能有效保護駕駛的眼睛,遠離陽光中藍光的傷害,並且能享受高隔熱、清晰視野,達到安全駕駛境界。

保護眼睛,外在與內在雙管齊下

最後,王孟褀醫師提醒,對眼睛的防護,尤其是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也跟飲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包括要避免抽菸、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最好每30分鐘即休息,以及適度補充能保護黃斑部的營養品,還有養成正常生活作息,遠離氧化壓力等,才能達到外在與內在雙管齊下護眼的真正功效!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4/7017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時常清嗓乾咳,覺得鼻子癢又喉嚨卡卡,被認為有過敏症狀的 6 歲孩童家俊(化名),近期轉診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才發現,一年多來被視為過敏的狀況,其實是「妥瑞氏症」反應。在專業醫師正確用藥,以及家長透過手機通訊軟體即時性配合,小男童家俊已經改善不少,生活習慣也逐漸與同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都會以中藥調理身體,但要注意,雖中藥藥性比西藥溫和,但不當使用也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表示,為讓民眾了解中藥用藥安全,因此推動五個觀念,也就是停、看、聽、選、用,希望透過中藥用藥安全的五個觀念,讓民眾擁有正確服用中藥的認知,達到正確服用中藥不傷身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隨著冬季到來,跌倒的機率跟著增加,尤其老人跌倒更是非常嚴重的危害,恐會造成憾事。在台灣,根據國健署102年統計,65歲以上老人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 (約為1/6),跌傷且有就醫者比率達8%。跌倒引起的身體傷害,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有些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多民眾發燒時都會服用退燒藥,但要注意,若服用過量,小心恐使退燒藥產生毒性反應,使體溫升高,但到底該如何正確服用退燒藥呢?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指出,除了依照醫師指示服藥,一般而言,當肛溫達攝氏38.5℃或腋溫、耳溫達38℃時,這時才需服用退燒藥,且每次服藥一定要隔4至6小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