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術後噴藥及洗鼻腔 防慢性鼻竇炎反覆發作

術後噴藥及洗鼻腔 防慢性鼻竇炎反覆發作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噴嚏打不停、鼻水流不止、鼻塞,甚至是膿鼻涕,許多民眾搞不清楚到底是過敏、感冒還是鼻竇炎。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鐙慶醫師表示,出現鼻塞、膿鼻涕、臉部壓痛,症狀持續大於12週,很可能是慢性鼻竇炎,絕不可輕忽。若延誤就醫,可能會波及鼻竇鄰近的器官引起併發症。

手術改善鼻竇引流孔道

一名47歲男性因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雙側鼻塞、嗅覺異常及間歇性眉間與雙側額頭鈍痛。經診療發現,鼻腔被息肉堵塞且充滿黏液,又因反覆手術造成鼻竇口斑痕化及慢性骨炎,嚴重窄化引流通道。手術清除息肉及磨除發炎骨頭,改善鼻竇引流孔道。且檢體發現息肉中呈現嗜酸性球浸潤,因此給予口服類固醇以控制發炎。並加強術後衛教,提醒規律噴藥及沖洗鼻腔。病患術後12週後黏膜恢復正常,追蹤至一年無復發現象。

症狀類似但仍有不同處

過敏性鼻炎、一般感冒、急性或慢性鼻竇炎都有鼻炎症狀。王鐙慶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最典型表現是鼻部或眼睛搔癢、打噴嚏、鼻塞,不會發燒,也沒有喉嚨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一般感冒會有鼻塞、水狀透明鼻涕、鼻水倒流及喉嚨痛等症狀,一般7天內逐漸好轉。倘若症狀5天後逐漸加重,甚至10天未能痊癒且出現膿鼻涕或是臉部壓痛,就可能合併細菌感染引發急性鼻竇炎。而慢性鼻竇炎是指鼻竇炎的症狀持續超過12週。

術後照護才是療癒的開始

治療慢性鼻竇炎至少需進行最大藥物治療3個月,若效果不彰再考慮手術。手術目的在於重塑鼻竇的引流管道,提升噴劑藥物分布,與提升洗鼻效果以避免細菌移生。慢性鼻竇炎和氣喘一樣,除了靠醫師診斷治療,更仰賴病患養成良好的藥物順從性。手術不是治療的終點站,術後照護才是療癒過程的啟程。

延誤就醫恐波及鄰近器官

王鐙慶醫師強調,慢性鼻竇炎症狀和感冒相似,容易被輕忽,若延誤就醫,可能會波及鼻竇鄰近器官。如引起顱腦內的各類併發症、壓迫視神經導致失明或是支氣管炎…等併發症,不可輕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7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最近這1年多,家住沙坪壩的吳華(化名)身體變化越來越明顯,以肩部為界,以下的身體越來越瘦,但脖子以上的頭部,卻越來越大。吳大姐拿著前後的對比照片:一個頭直接變成了兩個大!   前後對比圖來了↓ (圖片擷取自愛微邦) 7年前 下巴長了個小肉粒   吳大姐今年58歲,腦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蘭君報導)隨著3c產品的普及,青壯年族群近距離用眼時間越來越多,都可能催化眼睛老化速度,醫師表示,即使眼壓正常的民眾,也不可掉以輕心,一年內至少要做1~2次的眼壓檢查,追蹤變化。青光眼素有「無聲的視力小偷」之稱,多達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並不自知罹患青光眼,一方面不良的用眼習慣依舊未改...

閱讀詳情 »

  李時珍告訴你怎麼不得病!放在手機上別丟了!   1.飽不洗頭,餓不洗澡。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汗水沒落,冷水莫澆。溫水刷牙,防敏固齒。 2.吃米帶糠,吃菜帶幫。男不離韭,女不離藕。青紅蘿蔔,生剋熟補。食不過飽,飽不急臥。 3.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toutiao) 這6個部位出汗,很危險! 99%的人都不知道! 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