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要隔離幾天?如何自主應變? 1張圖表看懂你該怎麼做

要隔離幾天?如何自主應變? 1張圖表看懂你該怎麼做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在5月7日指揮中心宣布匡列者僅限親密接觸者同時,也宣布確診者的同班同學或公司同事,應列為「自主應變對象」。大家一定都聽很多不同的名詞,甚至感到有點混亂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9)日再次用圖卡說明這些人的判定流程,以及自己是屬於哪個階段,該做哪些事,可以更加瞭解。當自己也確診或成為密切接觸者等,就不會驚慌。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來因Omicron特性,匡列規則與隔離時間改動甚大,加上輕症居家照護以及自主應變對象等機制上路;為免民眾不理解,指揮中心詳細說明所有圖表。


要隔離幾天?如何自主應變? 1張圖表看懂你該怎麼做

▲我屬於哪些對象,該怎麼做?指揮中心一圖說明。(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居家照護:只要當下是輕症或無症狀的確診者,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即可在家等待病毒消滅;有中高風險要件會到醫院或集中檢疫所,將有專業人士做安排。時成為「7天居家照護」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


▸居家檢疫:從外國返台者,時程是7天隔離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


▸自主健康管理:結束照護或檢疫者,可出外工作或採購日用品,但不可前往人潮密集場所或在餐廳內用。


▸密切接觸者:確診者同住家人或室友,需要做「3+4」,時程是3天隔離,結束後需做4天自主防疫。


▸自主防疫:在結束居家隔離後,必要出門(工作或採購)時需快篩,陰性則可外出;但禁止前往人潮擁擠、餐廳內用等活動。


▸自我健康監測: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在前者篩檢陰性後可不需再監測。如曾與確診者於同場域有高風險接觸(在24小時內,無適當防護接觸15分鐘)。


▸自主應變對象:這是7日發表的新對象,依照企業因應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採自主應變措施,例如執行防疫假或停課等。


更多NOW健康報導
▸低頭族也是青光眼高危險族群! 眼科醫師解析治療趨勢
▸本土疫情狂燒不敢回診! 醫憂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惡化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78歲余姓老翁,感染灰指甲多年,指間也時常會有白色屑屑,長期自行塗藥,灰指甲反而越來越厚,患部越來越嚴重,有時會有搔癢情形,天熱時去抓還會有反紅現象,有時候也會有流出汁液,老翁聽說雙腳通風能減緩細菌孳生,因此在家只穿襪子不穿鞋子,沒想到情形卻越來越嚴重。 細菌滋生 指甲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癌症好可怕!根據國內最新資料統計,癌症長達44年蟬聯台北市首位死因,平均約每1小時45分鐘,就有一名因癌症死亡。醫師強調,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只要定期篩檢、正確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的型態,即使罹患癌症,也能及早治療,大幅降低死亡率。 去年台北市逾5千人因癌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鬼月不安寧?30歲洪先生,日常生活作息規律,沒有抽菸、酗酒惡習,身體健康情形良好;不料,日前他突然胸悶、快要窒息,同時伴隨極度害怕的恐懼感,全身冒汗顫抖,就像鬼附身一般,嚇得妻子趕緊帶往急診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恐慌症發作。 身體檢查沒問題 原來是恐慌症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73歲老翁,自覺性慾減退,到坊間買壯陽藥,一吃就是2年多;數個月前,他突然小便不順,連大便也很困難,直到無法排尿合併發燒,緊急就醫檢查,竟發現長了一顆10多公分的攝護腺腫瘤。 腫瘤侵犯血管大出血險死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建榮指出,該患者接受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