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外食族+缺乏運動恐增心臟衰竭風險 醫提「7大預防重點」

外食族+缺乏運動恐增心臟衰竭風險 醫提「7大預防重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在青壯年人的盛行率越來越高,若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等更會大大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臟衰竭持續惡化 將發生心律不整、低血壓等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解釋,心臟衰竭的病理成因,為心輸出量和身體的需求量無法達成平衡,導致容易疲倦、活動會喘、心悸、雙下肢水腫、尿量減少等,若持續惡化甚至連講話都會喘、端坐呼吸(躺平會更喘)、心跳快、心律不整或低血壓。

心導管治療、藥物治療 可大幅度改善症狀

簡韶甫表示,若明顯有心臟衰竭的症狀,就醫時醫師會先開立基本的檢查,以心電圖評估有無心律不整或缺血性心肌變化,胸部X光評估有無肺水腫、肋膜積水或心臟擴大,抽血檢查可以確認心臟衰竭指數、心肌酵素、肝腎功能、電解質、甲狀腺功能、血糖和膽固醇來檢查心臟衰竭的成因與疾病的嚴重程度。

若臨床症狀和基本影像及血液檢查皆符合心臟衰竭的診斷,簡韶甫說明,接下來會安排心臟超音波評估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及有無中度以上之瓣膜性疾病。若檢查過程中有明確發現心臟衰竭的誘發因子,如缺血性心臟病或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等,則會施以特定治療,像以心導管檢查治療缺血性心臟病或藥物治療甲狀腺亢進等,通常可以大幅度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

7大「護心」守則 從改善生活型態做起!

此外,簡韶甫也呼籲,若經檢查後無明顯誘發心臟衰竭的特定原因,建議患者透過以下7項方法來改善生活型態、積極控制危險因子和最佳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

1.減少鹽分攝取

吃太鹹除了會讓高血壓難以控制之外,也容易讓水分蓄積在體內造成肺水腫和下肢水腫,建議鹽分攝取每日小於3克,避免高鹽及醃製類製品。

2.減重

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減重除了減輕身體負擔外,對血壓、血糖、膽固 醇的控制相當有幫助,建議BMI(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在27以下。

3.運動

有氧運動333,每周3次、每次大於30分鐘、心跳強度大於每分鐘130以上。

4.戒菸

吸菸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除了造成心血管疾病外,也會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

5.飲酒

少量飲酒對高血壓控制會有幫助,建議一天飲酒量,啤酒小於350毫升、紅酒小於150毫升、威士忌小於30毫升,若超過則會增加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的風險。

6.藥物治療

目前有越來越多藥物證實對心臟衰竭的病人有療效,可以顯著增加心臟衰竭病人之存活率,病人需遵從醫囑按時藥物治療,切記不可自行停藥,以免中斷療效增加急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7.輔助治療

若心跳過慢可以考慮裝置心臟節律器,增加心臟輸出量;若心臟收縮功能太低可和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裝置心臟再同步治療裝置;若曾因心臟衰竭發生過惡性心律不整,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裝置心臟除顫器以增加病人的存活率。

最後,簡韶甫強調,心臟衰竭經診斷後的5年存活率約只有50%,甚至比許多癌症的存活率還低,及早控制危險因子、及早診斷和治療皆可以避免或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和疾病進展,以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延伸閱讀】

心跳蹦蹦跳卻無效? 心房顫動「冷」處理

蜂螫誘發心肌梗塞 竟是「這原因」惹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62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聯合國在2014年對外發布,全世界應在2030年之前消除對兒少任何形式的體罰或身心暴力,衛生福利部為響應聯合國兒少零暴力的目標,110年起將每年4月訂為兒少保護宣導月,並於3月30日舉辦「用愛翻轉暴力,植入孩子幸福DNA」記者會,邀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張鈺孜醫師、天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2日臺鐵太魯閣號於花蓮發生之意外事件,在舉國關注與悲痛的同時,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也呼籲,民眾可以多關照自己與身邊親友的情緒反應。關照情緒反應黃雅羚理事長說明,民眾站在不同位置可能是災難事件的倖存者,可能是有親友搭乘到或差點搭乘到事故列車之相關民眾,也可能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四歲半的小女孩小真,每天晚上入睡後夜咳連連,咳得厲害時還會大吐特吐。孩子難受、睡不好,白天幼兒園則經常請假,感冒藥吃了好幾個月也不見效,她的父母親聽到她這樣停不下來的咳嗽,更是感到心痛又憂愁不已。小兒夜咳不少見 原來是缺鐵惹禍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羅玉芳表示,在兒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