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解決醫院病房的噪音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當約瑟夫醫師的母親住院時,因為醫療器材的逼逼聲與震動聲,他根本在電話中聽到他母親的聲音。更糟的是,她幾乎無法在醫院闔眼睡覺。

研究顯示,醫院的噪音,包括醫生與護士在夜間的打擾,還有各種聲音,讓最需要休息的病人反而很難休息。這不僅影響病人的心情,還有病人的健康。約瑟夫說,醫院最高會到72分貝,吵鬧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吸塵器旁邊一樣。

解決醫院病房的噪音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建議過醫院的噪音夜間不應該超過30分貝,白日不應超過35分貝。但諷刺的是,2005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研究,美國根本沒有醫院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大部分醫院都落在50到60分貝左右,有些醫院還要更高。

為解決醫院噪音的問題,范德比大學助理教授約瑟夫於是著手研究,他設立了一間完全阻隔聲音的房間。房間裡有一張椅子,讓研究人員在裡面測試各種不同的聲音與頻率對人的影響。他認為最好在病房會出現的聲音應該是可以提醒人,但又不使人煩躁的。此外,他也研發一種耳塞,可以阻隔原本醫療儀器發出的聲音,好讓病人可以在病床上安靜入眠。市面上類似的耳塞很多,但是他希望特別是針對醫院環境所使用。

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包括這個耳塞如何運作,還有病人配戴起來是否習慣與感到舒適等。有人認為即便有耳塞,也不會改變院內聲音的來源,還有醫院設計的模式。例如,醫院的地板是很堅硬,很容易引起回音的地面,也很容易引發噪音。為此,有的醫院牆壁還設計天花板的磁磚,用特別的材質設置,可以吸收醫些噪音。

病房裡會聽到的聲音很多,醫院內會出現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這些聲音包括人們講話的聲音、護士推著推車走過走廊的聲音、清潔人員整理垃圾桶的聲音,甚至戶外飛機飛過的聲音等等。

有趣的是,噪音似乎會吸引噪音,只要一處有大一點的聲音,大家對於聲音就更敏感,對聲響的忍受力就越差,有些學者稱呼此為[聲響回饋]。曾經有人在加護病房做過研究,病人對噪音的抱怨中,只有15%真正是需要醫療人員處理的,有大概40%只是病人錯誤的感覺。但當醫療人員無法一一處理病人的感覺時,他們就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研究人員認為睡眠品質的低落造成加護病房裡人們的高血壓、意識清醒能力降低,還有其他併發症,也讓人對疼痛的忍受力更差。

美國政府也曾經做過研究,瞭解住院病人對病房的滿意度。這給醫院一些誘因來盡量減少院內的噪音。原因是病人滿意度較高的醫院,可以得到政府較多的醫療補助。儘管不可能完全阻隔病房內的噪音,但是安靜的修養才是病人康復的最大關鍵。

參考資料: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leep in hospitals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第三胎懷孕進入8個月,沒有慢性病、也沒有服用任何抗凝血藥物,38歲的賴太太,左側鼻腔卻總是無預警流鼻血,且流血狀況越來越嚴重,到了9個月時甚至得不停反覆進出急診室,醫療團隊考量其為「妊娠性鼻炎」,加上懷孕已近39周,如果血紅素持續下降恐不利於胎兒和母體,經與病人討論後...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台灣新冠疫情升溫,昨(5日)本土確診突破3萬,累計已20萬確診人數,推估恐超過300萬人染疫、達總人口數的15%。茂盛醫院家醫科呂昀珊醫師指出,高齡、慢性病患、孕婦會是重症高危險群,呼吸過喘或血氧過低就快就醫;絕大多數輕症的居家照護者,建議可備妥退燒止痛等藥物使用,...

閱讀詳情 »

作者:張軒彬 美國脊醫博士/物理治療師"頭暈" 是一個很常見的不適症狀。可能造成頭暈的原因也非常多種。然而有一種頭暈,沒有辦法從影像檢查, 理學檢查,或血液檢查的結果來做直接診斷。只能由已知檢查來逐項排除其他原因之後,最後才來給予這種類型的診斷。到此時,患者可能已經看過很多不同科別的醫師,做過很多...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每日確診個案人數爆量,為避免輕症、疑似個案全跑到大醫院急診要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6)日宣布,即日起增加公費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只要抗原快篩陽性或有症狀的民眾,都可以前往採檢。 指揮中心自2020年起就建置有COVID-19採檢網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