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解決醫院病房的噪音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當約瑟夫醫師的母親住院時,因為醫療器材的逼逼聲與震動聲,他根本在電話中聽到他母親的聲音。更糟的是,她幾乎無法在醫院闔眼睡覺。

研究顯示,醫院的噪音,包括醫生與護士在夜間的打擾,還有各種聲音,讓最需要休息的病人反而很難休息。這不僅影響病人的心情,還有病人的健康。約瑟夫說,醫院最高會到72分貝,吵鬧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吸塵器旁邊一樣。

解決醫院病房的噪音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建議過醫院的噪音夜間不應該超過30分貝,白日不應超過35分貝。但諷刺的是,2005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研究,美國根本沒有醫院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大部分醫院都落在50到60分貝左右,有些醫院還要更高。

為解決醫院噪音的問題,范德比大學助理教授約瑟夫於是著手研究,他設立了一間完全阻隔聲音的房間。房間裡有一張椅子,讓研究人員在裡面測試各種不同的聲音與頻率對人的影響。他認為最好在病房會出現的聲音應該是可以提醒人,但又不使人煩躁的。此外,他也研發一種耳塞,可以阻隔原本醫療儀器發出的聲音,好讓病人可以在病床上安靜入眠。市面上類似的耳塞很多,但是他希望特別是針對醫院環境所使用。

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包括這個耳塞如何運作,還有病人配戴起來是否習慣與感到舒適等。有人認為即便有耳塞,也不會改變院內聲音的來源,還有醫院設計的模式。例如,醫院的地板是很堅硬,很容易引起回音的地面,也很容易引發噪音。為此,有的醫院牆壁還設計天花板的磁磚,用特別的材質設置,可以吸收醫些噪音。

病房裡會聽到的聲音很多,醫院內會出現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這些聲音包括人們講話的聲音、護士推著推車走過走廊的聲音、清潔人員整理垃圾桶的聲音,甚至戶外飛機飛過的聲音等等。

有趣的是,噪音似乎會吸引噪音,只要一處有大一點的聲音,大家對於聲音就更敏感,對聲響的忍受力就越差,有些學者稱呼此為[聲響回饋]。曾經有人在加護病房做過研究,病人對噪音的抱怨中,只有15%真正是需要醫療人員處理的,有大概40%只是病人錯誤的感覺。但當醫療人員無法一一處理病人的感覺時,他們就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研究人員認為睡眠品質的低落造成加護病房裡人們的高血壓、意識清醒能力降低,還有其他併發症,也讓人對疼痛的忍受力更差。

美國政府也曾經做過研究,瞭解住院病人對病房的滿意度。這給醫院一些誘因來盡量減少院內的噪音。原因是病人滿意度較高的醫院,可以得到政府較多的醫療補助。儘管不可能完全阻隔病房內的噪音,但是安靜的修養才是病人康復的最大關鍵。

參考資料: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leep in hospitals

 

相關推薦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端午節將至,把補骨食材運用在粽子裡預防骨鬆,透過食補讓端午吃粽吃得到健康!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營養師黃琳惠和黎姵吟提供預防骨鬆四大飲食策略,同時也為民眾設計端午節「補骨健康粽」攻略,利用豆腐及糯米粉,搭配補骨食材內餡,製作有Q彈外皮的鹹粽以及甜粽。 ▲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營養師黃琳...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國三級警戒第二度延長,且不再公布校正回歸數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21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11例本土個案及3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26例死亡。數字減少了,是否代表有好消息?陳時中不敢樂觀,僅說今日確診人數較低,可能與...

閱讀詳情 »

影音中心/邱雯馨報導國內武漢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250人,頻頻傳出確診者在家或在檢疫所猝死案例,原因多與「快樂缺氧」(隱性缺氧)有關,病人不會感受到缺氧、呼吸喘的情況,最後會因低血氧危及生命,近日許多民眾為了方便監測血氧,以致血氧機賣到缺貨,倘若買不到血氧機該怎麼辦?YouTube頻道「小護士不要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7)日正式拍板全國三級警戒管制再延長2周,第二度延長,延到6月28日。國健署同步宣布,全國三級警戒期間,民眾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因此,全國的戶外吸菸區也得全面關閉,否則被抓到脫口罩吸菸一樣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 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