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認識骨髓捐贈|全民愛健康 骨骼篇7

認識骨髓捐贈|全民愛健康 骨骼篇7

許多人認為骨髓捐贈就是抽「龍骨水」,若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脊椎神經受損,甚至造成半身不遂,但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義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蘇裕傑醫師表示,骨髓捐贈有兩種途徑,可由骨盆上方的腸骨抽取血液幹細胞,或亦可自週邊血管(如手臂)抽取血液,經分離後再取出所需之造血幹細胞,基本上這個過程的安全性高、恢復快,捐贈後約1至2周內即可恢復正常生活。

 

認識骨髓捐贈|全民愛健康 骨骼篇7

 

當造血幹細胞出現異常,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成了治療的方式之一。蘇裕傑主任解釋,血液幹細胞存在於骨髓、週邊血或是臍帶血中;正常來說,當血液幹細胞生長成熟後,就會成為各樣血球平均分佈在身體各處,但如果血液幹細胞出錯,出現異常白血球,血液自然就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也就是白血病或血癌。這些急性血癌的病患中,有一部分需要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來救命,病患必須先接受大劑量化療之後,再靠外在輸入新的造血幹細胞,以幫助血液正常運作,也就是常聽到的骨髓幹細胞移植。

 

然而,骨髓移植的關鍵之一,即在於找到合適的幹細胞來源,也就是捐贈者的「人類白血球抗原 (HLA)」是否相符。如一般熟知的A型、B型、O型、AB型為紅血球的血型,則可將HLA想成白血球的血型,骨髓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需相符,移植後才能降低嚴重排斥的可能性。

 

對捐贈者而言,骨髓捐贈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腸骨捐贈」與「週邊血捐贈」。

 

1. 腸骨捐贈術:

骨髓由骨盆上方的腸骨,以注射針取出造血幹細胞;此法須經全身麻醉,手術約2小時即可完成。骨髓抽取量視捐贈者體重而定,一般而言是以捐贈者體重(KG)乘以20ml為限,因手術過程中失血量大,因此術前需自體備血,以補充身體流失的血量。而術後應定期抽血追蹤,並盡量避免粗重工作或激烈活動,同時依醫囑服用鐵劑與葉酸,約需休養1至2周即可恢復。

 

2. 週邊血捐贈術:

血液會從週邊血管(如手臂)管路流進血液分離機,取得造血幹細胞,其餘的血液會再回流至捐贈者體內;此法僅需局部麻醉,但手術時間約需6至8小時,且術後須視幹細胞抽取量決定隔日是否需再進行手術。此法的重點在於血液抽取後須經血液分離機取得足夠的造血幹細胞,因此在術前五日須先施打五劑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也就是血液幹細胞的生長因子,有助後續血液分離機收集幹細胞。手術完成隔日即可望出院,後續定期回診抽血檢驗,數日內即可復原。

 

骨髓捐贈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血液腫瘤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義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蘇裕傑醫師

 

延伸閱讀:

【認識白血病】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528

【血癌的分類與症狀】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2774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認識骨髓捐贈|全民愛健康 骨骼篇7

相關推薦

有一群老同學聚會,一位女士在烤肉時絆倒,摔了一跤,旁邊的朋友建議找醫護人員,但她很確定自己沒事,只是穿了新鞋被磚塊絆了一下罷了。同學們幫她清洗乾淨,又為她盛了一盤食物,她就跟着大家 一起享受接下來的時光了。 聚會後,她的先生後來打電話通知大家,她被送到醫院,傍晚六點,就過世了, 原因是她在烤肉聚餐...

閱讀詳情 »

現在科技發達,連帶農業也出現各種改良品種,讓消費者吃到比以前更加美味可口的產品。但是你知道有些卻可能是「基因改造食品」嗎? 有法國科學校實驗證明,基因改造玉米容易誘發腫瘤。看到實驗用的老鼠身上就長了大得可怕的腫瘤,你還覺得吃下基因食品無所謂嗎?!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下面提供幾個簡單的辨認方法,一定...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以下同   年輕的媽媽Claire Henderson,在上個月有了自己的寶寶Brooke。     看著孩子乖巧可愛的樣子,Claire的心都化了,她像世界上所有的媽媽一樣,她無比的愛自己的孩子。 從Brooke出生以後,不斷有人來探望他們,每一個人都對著...

閱讀詳情 »

這些症狀很容易被忽視,一旦發生就必須立即找醫生,爸媽們你不可不知! Photo/1.bp.blogspot.com 大多數的爸媽會因為發燒而發現寶寶的異狀,但有些症狀其實很容易被忽視,卻又必須立刻請求醫生協助的,來看看有那些情況是爸媽必須要多多留意的呢?   一、皮膚出現異狀 1. 出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