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辯護「只出不進」策略駁「封院」 醫護人員負荷是關鍵

辯護「只出不進」策略駁「封院」 醫護人員負荷是關鍵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部立桃園醫院群聚,再引爆台北市衛生局前局長邱淑媞,在18年前因SARS和平醫院封院爭議,邱淑媞批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未能「封」住病毒,指揮官陳時中今(23)日下午回應,「只出不進」考慮到醫療量能與負荷,醫療人員高壓工作容易有很大疏漏;但晚間陳時中政策卻類似180度大轉彎。


「只出不進」與「不進不出」? 陳時中:醫護人員負荷才是重點


陳時中特別說,很多專家都有各種角度不同方向,都有戰略面需要去選擇,我們決定「只出不進」,有人建議「不進不出」,也有提議「只進不出」,「不進不出」(封院)最大好處就是不會向外擴散,但是院內感染風險增加,醫院滿滿的人,要隔離就不可能,醫護人員要照顧很多,沒有隔離感染機會就很高。


陳時中持續說明,「只進不出」的好處是有支援人力,到其他醫院的醫事人員到達,場地與動線都不熟悉,器具操作可能也會有困難,原來的醫護人員都在隔離,資料與技術交接都會有困難,照顧負荷沒有減輕,不熟練的醫護人員進駐,加上召回原本出院的病人,醫療量能非常難負荷,很容易就垮了。


陳時中強調,每種策略都有選擇,都希望疫情不會向社區擴張,但每一種策略都是選擇,現在只出不進,在病房區分紅黃區,如果沒有與確診病患有連結,就列在綠區轉出,當醫療負擔降低,醫護照顧量能也比較完整,但不論「只出不進」或「不出不進」都會有病人管理問題,所以才會分等級。


病人移出醫院也有管理困難 隔離與遠端關懷成關鍵


陳時中也說,因出院病人與陪病者都會有管理上困難,因此才會區分3個等級,要求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同時給予關懷服務,例如緊急醫療線上諮詢平台,利用手機APP維持聯繫,也讓部立桃園醫院繼續維持看診,執行效率好就是成敗因素與關鍵。


分區策略午間堅持 晚間疑似180度大轉變


然而就在陳時中對「分區管理」與「只出不進」解說辯護沒多久,因低風險區出院病人確診新冠肺炎,約3個小時後就在召開第2次記者會,對外宣布桃園醫院住院大樓不再分區,全部列為高風險區,但大量移出病患已經接觸社區,要再回醫院也是不可能任務,要求出院病人、陪病者、同住者全數居家隔離。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你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嗎?肺阻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多年,衛福部107年統計,台北市罹患肺阻塞人數超過12萬人,因肺阻塞的「咳、痰、喘」症狀太像感冒容易被忽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動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於北中南號召全民登40萬階,舉辦「超越50、邁向80」一分鐘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小孩子一定要割包皮嗎?」、「如果要割包皮,什麼時候割比較好?」這是家長對孩童包皮常有的疑問,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陳聖復醫師表示,只要有症狀時任何年齡都可以割包皮,如果出現包皮發炎、包皮嵌頓、嚴重包莖這三種情形導致濕疹或反覆泌尿道感染時,建議需要進行手術。若為單純包皮太長...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公費流感疫苗,原擔心50至64歲族群施打爆量,排擠6歲以下嬰幼兒可接種疫苗,臨時宣布50至64歲族群暫緩,但眾多家長可能受到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影響,導致6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率不如以往,也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施打率,疾管署邀請小兒專科醫師陳木榮(柚子醫師),排除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發布國內新增5例新冠境外移入患者(第586例至第590例),分別在10月28日與29日由印尼搭機來台,都是20至30多歲女性移工,當中590例集中檢疫時輕微發燒,但未主動告知,恐遭罰最高100萬元。指揮中心坦承,機場與集中檢疫所沒有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