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近視戴眼鏡就不管了?醫警告:放任發展恐有嚴重併發症

近視戴眼鏡就不管了?醫警告:放任發展恐有嚴重併發症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近視情況甚為普遍。尤其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更為嚴重,3C使用頻率普遍增加,加上為避免感染,長時間的社交距離限制,使孩子們在戶外度過時間減少,將更多時間花在近距離活動上,例如家庭作業、使用電子設備玩耍或工作等,這些活動都會加劇近視。

若不及時治療,近視會發展為高度近視,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會在未來出現威脅視力的情況,包括視網膜剝離、近視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和早發性白內障。

民眾輕忽迷思延誤治療
台灣在2018年近視率為63.3%,比1986年的26.5%增長2.4倍,患者越來越普遍。揚銘眼科診所院長李揚銘認為,這是民眾長期迷思放任的結果,認為「近視沒什麼大不了,近視度數再高,都能戴眼鏡解決」。

事實上,近視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度數控制越低越能減少發生機率。兒童應該趁年齡還小、度數尚低時,就要耐心控制,配戴單光眼鏡並不能有效治療及控制。李揚銘解釋,近視造成眼球拉長是導致嚴重併發症的原因,眼球一旦拉長就很難恢復,就算長大後做近視雷射手術,仍不能夠阻止、減少或逆轉導致近視的眼球拉長。」

儘管存在風險,父母卻普遍不重視。合安眼科診所院長吳昱愷表示,由於兒童低度近視症狀較輕微,大部分家長不會認真對待,多數採觀望態度處裡。然而,兒童的近視情況並不會好轉。近視就像是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控制,只會變得更糟。研究顯示,即使近視度數僅增加100度,近視黃斑部病變的患病率也會增加67%。相反地,僅將近視度數減少100度,即可讓罹患近視黃斑部病變的可能性降低40%。

防止近視惡化,早期介入是關鍵
幾項研究表明,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和正確的治療手段,有效控制近視惡化,尤其是早期介入,來管理與控制近視度數的升高。一項研究顯示,在上學期間在戶外活動80分鐘,可以使台灣7~11歲兒童的每年近視率降低約50%。

李揚銘表示,除了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兒童一旦近視最好儘早積極治療,例如散瞳劑、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角膜塑型片或近視控制專用框架眼鏡。

根據最近研究,及早治療近視,孩子維持視力健康的機會也就越大。吳昱愷建議,儘管孩子視力為0.7,也應立即進行介入與控制,盡可能延緩並防止近視惡化轉變為高度近視。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照/翻攝自疾管署)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在國內陸續出現零星的社區感染、院內感染,大型活動辦不辦?人際接觸怎麼自保?陳時中今(4)日已經宣布明將發布外界最關注的「企業持續營運指引」及「集會指引」,而指揮中心晚間則率先公布「社區指引」,其中明確建議於電梯密閉空間中,僅量避免交談;...

閱讀詳情 »

《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由於主持節目的關係,時常會接觸到醫生或是醫療專業來賓,平時也持續關注疫情發展,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之際,更能深切明白第一線人員的辛苦。日前受到醫護人員邀約拍攝影片,為第一線醫療人員打氣,鄭凱云立刻答應,也很榮幸在這場戰役中,可以貢獻一己之力。在全...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這次面對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不僅國人滿意度給出超過8成的高分,現在更登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專文內更一一細數台灣如何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新科技及主動篩檢3大項防疫措施,從一開始被認為可能是疫情嚴重度第二高的國家,守到如...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受到疫區入境與強制隔離14天的限制,過去不少專程從中國、香港、日本飛來台灣看病治療的國際醫療旅遊客,一時紛紛取消預約,不過國內卻有牙科診所依舊一號難求,患者不減反增,牙醫師觀察,原來是多了很多被疫情所困、無法回去開工的台商,乾脆趁著空檔整理一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