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退化性關節炎還是骨鬆 別傻傻分不清

退化性關節炎還是骨鬆 別傻傻分不清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膝關節是人體中很重要的承重關節、也是最大最複雜的關節,不但使用率高,也經常曝露在受傷危險下。現今醫療資訊豐富,從電視網路、報章雜誌取得都非常容易,近年越來越多人積極尋找保護膝蓋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念真的正確嗎?

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 病因、治療方式大不同

「走路膝蓋卡卡、上下樓梯會痛」,訴說的症狀較傾向退化性關節炎;「膝蓋常疼痛,自行吃鈣片補充」,即便真的是退化性問題,一般是「軟骨」磨損發炎,鈣片只能補充「硬骨」營養而無用。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何佳洋提醒,民眾若是從字面解讀,容易混淆專有名詞,其實這「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2種疾病的病因、症狀相差很多,治療方式更不同!錯誤觀念不但白花錢、錯過治療時機,還可能暴露在危險中。

骨質疏鬆如沉默疾病 症狀易被當做老化現象

骨質疏鬆症為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密度下降,疾病症狀不顯著,例如背痛、駝背、變矮等,容易跟老化現象重疊,常常骨折才發現,被稱作「沉默的疾病」。然而30歲左右骨質就可能開始流失,偏食缺鈣、少運動和曬太陽更加劇,已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2大流行疾病,若造成髖骨、脊椎骨骨折,致死率並不亞於乳癌或是中風。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一般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是否低於標準值。

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基因、代謝因素,也可能因過量使用,導致關節磨損、組織增生,好發年長、女性、肥胖、勞力工作、激烈運動或曾有關節受傷病史的族群。疼痛是最顯著的症狀,從關節僵硬腫脹、活動受限,後期可能長骨刺、軟骨磨損而加重發炎,久站、走路不適,嚴重甚至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睡覺都不舒服。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需透過X光判讀是否有關節腔狹窄或骨刺生成。

退化性關節炎包括侵入治療、飲食、物理治療

骨質疏鬆的治療除了以藥物減緩症狀,非藥物治療可藉由平時注意3大點:「飲食、運動、預防跌倒」。飲食首重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為了有效吸收維生素D還必須有足夠日曬量;運動著重在規律承重和肌力訓練,物理治療師會依個人的生理、服藥狀況,規劃適當的運動方式、強度以及指導。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包括侵入性治療、飲食及物理治療。侵入性治療包括藥物、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效果、還有PRP治療,嚴重者可能須接受關節置換手術;飲食則可以多補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營養品;物理治療除了常見儀器、徒手治療,輔具選擇、居家衛教和運動設計更重要,物理治療師需根據關節活動度、肌力、肌耐力、柔軟度甚至心肺耐力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

何佳洋物理治療師表示,兩者治療目標都並非治癒疾病,而是藉由整合性的臨床處置,避免更多傷害、改善症狀或減緩疾病進程。預防勝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近年都有年輕化趨勢,絕對不可以掛上老年疾病的標籤。如果本身是高風險對象或疾病初期,擁有正確資訊、及早介入治療,才能確保日後生活質量!(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3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據統計,全世界每40秒就有1人自殺,每1人自殺會影響周遭的6位親友,國內平均每年約有3、4千人因自殺身亡,推估每年將增加2至3萬人飽受心靈煎熬;最新研究數據更顯示,自殺者親友自殺的機率更比一般人高出80至300%。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李明濱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由於腎臟腫瘤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倘若幸運在早期就發現,醫師多半會建議進行部分腎臟切除術。然而因手術難度高,患者會面臨整個腎臟必須摘除的危機、甚至危及生命。所幸目前已有達文西機械手臂,能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今年45歲的李先生,半年前因胃潰瘍到腸胃內科檢查,赫然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根據統計,桃園每天約有18人被診斷罹患口腔癌,而口腔癌為男性癌症死亡率第4位;有鑑於此,桃園縣政府衛生局推出最新穎的口腔黏膜篩檢服務,由專業醫療團隊到網咖辦理口腔黏膜檢查,幫助民眾有效遠離口腔癌。桃園縣政府衛生局指出,檳榔、菸、酒是誘發口腔癌的三大危險因子,而嚼食檳榔者合併...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